中美兩國博弈至今,走向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如果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那么戰爭就是博弈的最后手段。
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大國,且都擁有核武器,兩國會否因為局部地區博弈對抗壓力無法釋放,而走向戰爭呢?
筆者認為,中美兩國未來大概率不會爆發直接軍事沖突。這個推斷,其背后有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從二戰后政治經濟史和國際格局變化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國對抗很難最終演變成你死我活的軍事斗爭,當然,這里說的是傳統意義上的熱戰。
即便美蘇兩國幾乎全面脫鉤,且各自帶領的軍事集團尖銳對抗,最終依然沒有走向熱戰。
另一方面,中美爆發軍事沖突背后,需要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作為基礎支撐。
如今,無論是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還是美國到中國家門口搞各種軍事挑釁活動,甚至頻繁打臺灣牌的背后,美國都并不是想要單純地同中國開戰,其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要將中國“從賽道中排擠出去”。
然而,事實是美國的各類辦法對中國并不起作用,因為就目前而言,世界仍離不開“中國制造”,且中國制造業在未來數十年內暫時是無可替代的。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大概率不會爆發全面戰爭,即便是在極端情況下,美國也最多會通過代理人的方式間接參與局部戰爭,而不會親自下場。
然而,盡管如此,中國也不可以掉以輕心,軍事對抗往往是擺在桌面上的,而其他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對抗,隱蔽性、殺傷性更強。
因此,中國應當一邊看清美國的意圖和實力,另一邊保持快速發展,提升自身國力,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多的手段來應對美國主動發起的各種挑戰。
對于美國的優勢,著名的政治家約瑟夫·奈曾經公開表示,美國有3個優勢是中國一時半會學不來的,只要美國搞好自己的事,就不懼中國的“挑戰”。
這三點就是:
第一,美國擁有地緣政治優勢:美國東西緊鄰大洋,南北則是聽話的墨西哥和加拿大,沒有大國、強國的威脅,更沒有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
第二,美國具有高科技優勢,可以通過這一優勢聚攏人才、資金,掌握世界經濟命脈,控制國際金融走向;
第三,美國具有“完善而先進”的民主體系,美國的民主“優于”中國。
從上面的三點表述來看,筆者認為美國十分可悲,走到如今的地步,居然還沒有認清現實,固執地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
美國現在確實對中國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是約瑟夫·奈說的這三個方面。
首先,美國在地緣政治方面所具有的天然條件能夠構成對中國的優勢嗎?很顯然,并不能,或者至少我們認為不能。
因為中國長期處于較為復雜的周邊環境中,所以中國需要不斷處理問題、優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但也正是如此,我們才能不斷激勵自己,逼迫自己進步,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我們發現,凡是西方封鎖我們的科技、產品等,我們都會很快取得突破,這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真實體現。
因此,復雜的地緣政治對于中國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并不認為美國在這方面對中國形成了優勢。
其次,約瑟夫·奈所說的中國在高科技方面落后于美國,美國形成了一定的優勢,這一點也不是絕對的。
其一,任何技術優勢都是可以通過時間來彌補的,這種優勢不會永遠存在;
其二,中國已經在多個領域迎頭趕上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專利申請數量上、從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找尋答案;
其三,美國所謂的高科技,想要創造價值,必須要進行商業化,必須落地成為產品,而很可惜,目前以及未來的美國都難以擁有這個能力。
因為,美國已經全面去產業化多年了,即便現在想要反悔,憑借各種糟糕的制度、破舊的基礎設施、高昂的人力資源成本等劣勢,也是無力回天的。
而如果技術不能轉化為商品,就不能創造價值,進一步講,也就不能讓自己回籠,這就相當于“慢性自殺”。
最后,約瑟夫·奈說美國的民主優于中國,筆者不知道是誰給了他這樣的勇氣,說出這樣的話。
西方國家雖然歷史不長,但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依靠戰爭誕生出來的。這些戰爭中,不僅有正義的戰爭,也有非正義的。
國家建立之后,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一制度本身的特性就是逐利性,這種嗜血的特性怎么能夠創造出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呢?
所以說,約瑟夫·奈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美國對中國確實有一定的優勢,而真正的優勢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美國的盟友體系和海外軍事基地。
前者為美國提供了緩沖帶,或者說是美國的替罪羔羊,后者則為美國提供了全球快速部署、到達的能力基礎。
前者的存在是因為二戰后美國主導建立了國際秩序,用美元、美軍裹挾著政治、經濟誘騙換來的;
后者,則是得益于二戰時,美國以英國交出所有的海外軍事基地換取美國的援助的“小人政策”。
這兩點,對于中國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有著一定的威脅。
另一方面,則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布雷頓賦予了美元進駐國際金融舞臺核心的機會,而石油美元則穩定了這一地位,美國可以通過控制美元,進而監控、制裁、威懾別國。
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民幣并不具備將美元徹底踢出國際金融體系核心地位的能力。因此,美國會長期利用這一在貨幣、財政政策之外的靈活工具,來給中國找麻煩。
不過,對此,中國也不必擔心,因為在我們手上握有三張“A”,只要能夠打好這三張牌,中國就可以減緩,甚至抵消美國的各種遏制措施,并保持中高水平的持續增長能力。
這三張A便是:農業農村、制造業,以及社會主義制度。
第一,農業農村改革與城鎮化要相互協調。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這個“三農”工作,已經連續多年在新年一號文件中有所體現。
之所以重視“三農”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農村、農業、農民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農業是中國的傳統產業,中國擁有龐大的農業人口,一旦未來遭遇經濟問題,無論是產能問題、通脹問題,還是就業問題,這一產業將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至今,已經經歷了40余年歷程,中國政府為了振興鄉村經濟,在鄉村基礎設施、農業農村政策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和精力。
別看中國工業化進程已經能夠產出大量的生產總值,其實,農業農村的潛力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我們下一步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綠水青山工程,這些都將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疫情背景下的產業振興,提供強大的動力和無限的空間。
因此,中國要始終注意協調處理農業農村與城鎮化進程,“三農”興,則中國興,這種戰略韌性和戰略爆發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這是中國行穩致遠的關鍵法寶,也是巨額的戰略資源。
第二,制造業、工業化能力要與市場相結合。中國的制造業建立在完善的工業體系基礎之上。
同時,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廣闊、韌性最強、消費動力最為強勁的市場。如果中國能夠進一步將兩者相結合,將會有效鞏固和發展國內循環體系,并且將會進一步吸引國際資本。
未來,中國要堅持走國際化、全球化道路,就要與世界各國深度合作,堅決抵制美國的逆全球化戰略,走出一條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
同時,在此基礎上,要將過剩的產能和資金,引導入新基建領域,這樣一來,既能夠保證國內經濟發展基本盤運行良好,又能夠促進中國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進程,制造與市場、資金與技術相結合,將是中國未來抵御美國貨幣戰爭的有效手段和資本。
第三,充分、靈活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各種矛盾很多,陷阱一個接著一個。
因此,我們要利用有限資源,辦更多的事。有了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保障,靈活運用各種政策和制度,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優勢,并強化戰略組織、協調能力,將會讓中國事半功倍,少走彎路。
在中美博弈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用好上述三張“A”,而且還要尤其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得當,將會讓中國如虎添翼,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延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其一,協調好改革、發展、穩定的三角關系。穩定是前提、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這是不變的真理。
中國各民族很多、人口組成結構復雜,周邊地緣政治環境復雜,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又對我們虎視眈眈,因此,我們必須要快速強大自己。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保持穩定的重要性。改革步伐可以邁得大一點,但是方式方法要謹慎。
現在中國普遍采取的試點+推廣的方式,就非常好,可以讓我們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再全面推廣。這種小步快跑的方式,助力中國穩步發展。
其二,堅持在符合國情的情況下,制定各項政策。歷史昭示未來,從蘇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汲取關鍵性經驗,無論我們制定何種政策,都必須要充分做好調研工作,并且要符合中國國情。
只有這樣,才不會再走蘇聯的老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被美國帶跑節奏,例如:美國現在不斷打“臺灣牌”,就是希望挑動兩岸敏感神經,讓中國把全部精力、資源都放在這個上面,從而延緩中國發展速度。
美國在南海搞所謂的“自由航行”等行動上,都屬于擾亂中國視線的舉動,為此,中國要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和清醒的頭腦才行。
其三,學會用西方看得懂的方式進行必要的反擊。有些問題,我們可以放在中美關系大局中低調處理,有些問題,則不能。
凡是涉及到中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中國都要給予美國堅決、徹底的反擊。這種反擊一定要讓美國人看得懂,美國用軍事手段挑釁中國,中國就要展示肌肉,進行反擊,有的時候,中國必須要以戰止戰。
總之,中美爆發直接戰爭的可能性不大,我們要站在混合戰爭的更高維度去考慮中美關系和博弈的未來走向。
在中美博弈這盤大牌局中,中國要知己知彼,在認清美國優勢、劣勢的同時,牢牢掌握好自己手中的三張“A”,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有效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