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振臂一呼,19個盟友應聲而至,300架戰機遮天蔽日,這場面確實夠震撼的。
可你再仔細一看,英國航母靠拼湊護衛艦撐場面,F-35戰機半路趴窩在印度,德國派了200人卻明確拒絕真打,這哪像是來真格的,更像是來走過場的。
表面上是19國聯軍圍堵中國,實際上卻是各懷鬼胎的政治秀?當解放軍環臺軍演同步啟動,當俄羅斯明確表態不許生事,這場博弈的天平究竟傾向哪邊?
作者-彤
5.3億美元砸出來的"紙老虎聯盟"
7月10日,美軍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的聯合軍演拉開帷幕,5.326億美元的天價投入創下冷戰后新高。
近300架各型戰機從關島、沖繩、澳大利亞等基地起飛,F-22、F-35、B-1B轟炸機幾乎傾巢而出。
美軍聲稱要驗證"敏捷戰斗部署"戰術,說白了就是害怕被解放軍導彈"一鍋端",想把部隊拆散藏到各個犄角旮旯。
可這場聲勢浩大的軍演,剛開場就狀況百出。英國派來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打擊群,護衛艦竟然多數是從北約朋友那臨時借來湊數的。
更尷尬的是,一架F-35B戰機在印度洋飛著飛著,液壓系統突然罷工,只能緊急降落印度。
英國人既怕印度"偷師"技術,又怕耽誤軍演進度,最后竟然考慮把戰機拆解了運回去。
德國雖然派了200名士兵,但早在年初就明確表態排除"跨洲作戰"可能,這擺明了就是來打醬油的。
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更絕,參演聲明里小心翼翼地避開任何涉華表述,生怕得罪了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
美國《防務新聞》也不得不承認,19國中真正具備法律約束性盟約的,不過澳新美條約框架下的五國而已。
這種拼湊的"塑料聯盟"與美軍鼓吹的"協同作戰能力"形成了諷刺性反差。
盟友圈里的"小算盤"和"大生意"
表面聲勢浩大的聯軍背后,藏著參演國難以言說的各種算計。英國之所以格外賣力,著眼點在于價值數十億英鎊的潛艇訂單。
英國急需澳大利亞繼續采購其潛艇,以維持瀕臨崩潰的造船業。軍演對倫敦而言,更像是向華盛頓遞交的"投名狀"。
換取在"澳英美聯盟"中的話語權,說到底還是為了那筆巨額軍火生意。
日本和韓國看似積極,實則如履薄冰。兩國經濟命脈深度依賴中國市場,若真與中國撕破臉,東京和首爾承受的經濟代價將遠超軍事收益。
這種矛盾心理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兩國雖派兵參演,卻嚴格控制規模,避免過度刺激北京。
菲律賓的參與則充滿戲劇性。小馬科斯政府允許美軍使用七個軍事基地,卻遭國內強烈反對。
當美軍C-130運輸機降落卡加延省時,當地農民舉著"不要戰爭"的標語攔路抗議,民意反彈讓美菲軍事合作始終蒙上陰影。
最值得玩味的是東南亞國家的態度。新加坡防長在參演前專門訪華,強調"不愿選邊站"。
泰國則將軍演定義為"海上救災演練",這些國家用外交辭令巧妙化解了站隊壓力。
就連美國最親密的盟友澳大利亞,也在軍演期間保持對華貿易暢通。鐵礦石、天然氣繼續通過數十艘貨輪運往中國港口。
經濟利益面前,沒有國家愿意為美國的戰略焦慮買單。
東風導彈vs"敏捷部署":技術代差的殘酷現實
面對19國軍演的軍事施壓,中國并非孤軍奮戰。7月10日,美軍軍演一開,東部戰區立刻宣布"環臺島聯合戰備巡邏"。
殲-16、轟-6K輪番出場,艦隊橫跨臺海中線,直接貼著"紅線"走,時機選擇精準到分秒。
更令美軍頭痛的是技術代差問題。針對美軍分散部署的"跳島戰術",火箭軍的東風-27高超音速導彈將整個第一島鏈納入"絕對殺傷區"。
這種速度超過10馬赫的武器,使美軍精心設計的"聯合戰區配送中心"尚未開建就已過時。
無偵-10無人機群的常態化巡航更是讓美軍抓狂。這些能在2萬米高空連續巡航40小時的"幽靈",讓西太平洋海域變得單向透明。
美軍推崇的分布式部署面臨"發現即摧毀"的困境,再敏捷的部署也快不過導彈的末端突防。
俄羅斯的聲援同樣給力。普京多次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挑釁表示"極度關注",這不是敷衍,這是明確站隊。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態:"理解中方在安全問題上的關切,密切關注亞太局勢。"
俄方沒有派兵,但該說話的時候一句不落。這種"外交打拳"比真出兵還要殺傷力大。
從聯合空中巡航到上合組織框架下的反恐演習,從金磚機制內的金融合作到北極航線的聯合開發,中俄戰略協作已形成實質性的"安全共同體"。
莫斯科深知,若中國安全受威脅,俄羅斯將直面西方全面圍堵,所以這種支持絕非客套話。
"零和游戲"終將敗給"合作共贏"
當"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的艦載機因故障擱淺印度,當德國士兵在澳大利亞海灘進行象征性登陸,這場耗資5.3億美元的政治秀露出了本色。
美軍拉攏19國打造的包圍圈,終究只是一場沒有觀眾的戰略自嗨。
真正的較量不在演習規模,而在體系支撐能力。當中國造船廠以每年十艘護衛艦的速度"下餃子"時,美國盟友圈里的"塑料友誼"能撐多久?
當福建艦即將服役讓中國進入三航母時代,當055萬噸大驅批量下水,當殲-20年產突破百架,美軍的技術優勢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融。
更深層的變化在于發展理念的競爭。中方代表在北京論壇上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十二字方針,體現了超越零和博弈的東方智慧。
這種理念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澳大利亞在參與軍演的同時保持對華貿易,東南亞國家在美中之間尋求平衡,都體現了務實外交優于意識形態站隊的現實選擇。
地區國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經濟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而不是新冷戰思維的軍事對抗。
未來的地緣政治將更加務實,經濟利益優先于軍事威懾,多極化格局下的新型國際關系正在加速形成。
美國的單邊軍事威懾效果在遞減,合作共贏的理念影響在擴大,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結語
這場耗資5.3億美元的軍演,更像是美國戰略焦慮的集體表演,聲勢浩大卻實質空虛。
真正的較量不在演習規模,而在發展理念:是零和博弈還是合作共贏,歷史自有答案。
面對這種"新冷戰"思維回潮,你覺得理性合作與強權政治,哪個更符合時代潮流?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