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對于西方歷史,國內輿論場上非常熱鬧,與前幾年不同的是,以前沉默不語的一些專家教授名人,如今竟然公開輪番為西方歷史站臺,大力批判質疑西方歷史的行為。
其中,雖然某些專家教授文章標題批判的是“西方偽史論”,但實際上行文中不難看到,只要是質疑西方歷史的行為幾乎都在他們批判的范圍,甚至上升到對任何質疑的“零容忍”。
問題在于:專家教授之所以是專家教授,是因為在某個領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理應為國人解惑,給出西方歷史的真相,既然他們相信西方歷史為真,那么難道中國人真的就不該質疑西方歷史嗎?
其實,到底該不該質疑,不妨看一看關于西方歷史的正規史書中的一些內容,比如古羅馬歷史的三個案例。在質疑西方歷史的文章中,通常會遇到“多看幾本西方書,就不會如何如何”,以下都是西史書上的,真偽如何自行判斷吧。
首先,羅馬帝國城市與人口
18世紀末,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不引證任何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資料的情況下,寫出了厚厚的幾大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比“三國演義”厚多了,反正沒人知道他怎么知道古羅馬那么多活靈活現的歷史。如今,這本書成為國內很多學者研究古羅馬的不容置喙的金科玉律。
這本書非常“神奇”,筆者僅談一談其中的兩個數據:
其一說:羅馬帝國光在東部亞洲行省就有5000座人口眾多的城市。
看到這樣的數據,筆者真是倒吸一口涼氣,因為別說秦漢肯定不能相比,就是明清中國也比不了。根據史料記載,明朝全國共有140個府、193個州、1138個縣,以及493個衛和359個所,依然被羅馬帝國碾壓。
這個數據可不可信,大家自有判斷,但偏偏這樣的數據還被學者引用到了正規史書中。比如,國內學者撰寫的《羅馬社會經濟研究》,其中就引用了這一數據,“在阿非利加主教區有650多座城市,在希臘則共有城市900座,東部亞洲行省則共有5000座人口眾多的城市”。
當然,國內的一些老學者,因為過去中國太過落伍,也高估西方學者品行,故而沒能對西方文獻辨析,這是可以理解的,沒必要對他們求全責備,但新世紀的學者還如此的話,就匪夷所思了。
其二說:按這一不很嚴密的估算來看,那羅馬帝國的總人數便將升至一億二千萬。
因為1.2億過于龐大,連西方學者都不敢相信,于是羅馬帝國的人口被“調整”為峰值6000萬以上,即從人口估值4600萬至1.2億間取中間值。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西方學者不敢相信1.2億這個數據,但依然相信這種說法有道理,所以才會在此基礎上“打折”。
問題在于:西漢人口6300萬、東漢約6500萬,這是葛劍雄根據中國歷史數據推測的結論,更建立在中國鐵器普及、深耕犁的出現、幾千年發展出的農作技術、龐大的國土、水稻小麥多種主糧等基礎之上,那么缺乏漢朝這些客觀基礎的羅馬帝國,靠什么養活6000萬人?
其次,羅馬帝國的道路
近代以來,西方一句話在中國也頗為盛行,這句話叫“條條大道通羅馬”,而從西方史書上看,羅馬帝國的道路能讓現代很多國家都為之汗顏。
美國查理.薩繆爾斯的《探秘古代科學技術:最堅固的路·羅馬》,其中指出羅馬擁有8萬公里長的官道。德國史學家赫爾穆特.施耐德的《古希臘羅馬技術史》中,說有超過8萬公里的鋪石長途公路。
英國歷史學者萊斯莉·阿德金斯與羅伊·阿德金斯合著的《古代羅馬社會生活》,被評價為“是較好的歷史普及讀物,適合歷史專業師生及歷史愛好者閱讀”,其中指出在戴克里先統治時期,羅馬擁有8.5萬公里的主干道。如果加上支路,那么最起碼得30萬公里。
英國菲利普.馬蒂塞克,牛津大學的羅馬史博士,書名叫《古羅馬穿越指南》,別看叫“穿越”,實質是介紹古羅馬歷史,其中指出“羅馬帝國擁有29萬公里的官方道路,以及無數的羊腸小道”。
以上這些數據,自然也公然被引用,甚至還進入了相關教科書中,比如百度教育中有一道題中提到“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帝國境內主要道路有372條,總長度8.5萬公里。公路的每一段有精確的里程碑,主干道每隔五六英里就有一個驛站,常年供養著40匹馬”。
第三,羅馬都城的人口
談這個話題之前,先問個問題:全球第一座人口百萬的城市在哪?答案不在中國,而在羅馬!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關于羅馬都城的描述,有一段這么寫道:“當然,帝國最偉大的城市是羅馬。它占地5000英畝,其人口據估計,公元二世紀時有100多萬。”占地5000英畝的羅馬都城人口百萬,也不是斯塔夫里阿諾斯編造,而是引用西方的其他羅馬史書。
其中,一英畝大約等于4047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萬平方米,因此5000英畝相當于20.235平方公里。因為“公元二世紀時有100多萬”,換算下來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則超過5萬。
需要注意的是,羅馬帝國還建造了大量休閑、娛樂等配套,比如700多個水池、500多個噴泉,無數面包房,寬闊的馬路,無數個澡堂,可以容納25萬人的競技場,還有若干購物中心、娛樂場所等,因此留給居住的面積很小。據此,只能說古羅馬已經普及了超高層建筑,但可能嗎?
顯然,僅20平方公里的都城,人口卻超過百萬,這種敘事可不可信,相信大家都有基本常識,但問題是,國內學者依然將之引用到了城市規劃專業的大學教材中:“圖拉真在位時,羅馬城的建設達到了頂峰,突破了13.86平方公里。奧古斯丁時期的羅馬有人口近百萬。”
除此之外,關于古羅馬歷史,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國內出版社還大力推薦《古羅馬人的閱讀》一書,書中談到“說起羅馬的圖書業要上溯到公元前1世紀。書商與發行商一起承擔圖書的印刷與銷售工作。書商雇傭數量不等的奴隸負責翻印圖書。發行商把當時受歡迎的作家的作品擺在書店里”等,但古羅馬拿什么印刷、怎么印刷?
古埃及、古希臘的歷史,同樣有很多讓人吐槽之處,可謂數不勝數。比如關于古埃及的城市,希羅多德《歷史》記錄“公元前6世紀有人居住的城市有2萬座”,狄奧多羅斯認為“公元1世紀時有1.8萬座以上的重要鄉村和城市”,還有認為托勒密王朝巔峰時期古埃及有3萬座以上的城市!如果一座城市1000人,古埃及糧食能滿足如此需求嗎?
總之,僅從西方史書來看,其中很多內容就比三國演義還三國演義,嚴重違背常理、違背常識,自然應該質疑。更重要的是,以上這些歷史敘事,本身既無史書可信流傳,也沒有相應考古證據,這更給了質疑的正當理由。
按理說,西方史書中的這些明顯問題,本不需要、也輪不到民間學者質疑,因為專家教授本該早就質疑,早就該做去偽存真的工作了,但問題是,本該做這件事的某些專家學者,不僅沒有做這些工作,反而對這些顯眼問題還堅信不疑、還將之引用、同時還嚴厲批判質疑者,自己不做還阻止別人做,這就是問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