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除傳內陸貿易,今人對海上絲綢之路始終知之甚少。這可能是因為中國的歷史記載脈絡,往往采用遠離大洋的華北視角。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紅海-阿拉伯半島-印度西部的眾多港灣,孕育過絲毫不輸農本帝國的天量財富。
作為始作俑者,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曾花費大量力氣,終于為自己和后人開拓出這片黃金水域......
法老的懵懂
今人復刻的蘇美爾蘆葦船
早在人類文明起源階段,位于兩河下游的蘇美爾人就毗鄰波斯灣。因此有很多證據表明,他們已經同東方的印度河流域有跨海交流。
此后,古埃及人開始從位于索馬里附近的口岸采購香料。因為宗教儀式至關重要,他們不得不通過非洲中間商轉手,每次花費都非常高昂。于是到新王國時代,曾有法老派艦隊沿紅海南下,號稱尋覓到被稱為“Punt”的香料群島。
大部分古埃及船只 都是先走尼羅河南下
公元前15世紀,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更進一步,下令在紅海邊上建立港口。隨后派出五艘排槳戰艦,可能向東到達過亞丁灣附近,并帶回乳香等重要產品。
不過,后世對古埃及的南下探索還了解不多,更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有探索印度等東方水域的沖動。
祭祀需要 讓古埃及必須大量進口香料
大流士的野望
鼎盛時期的波斯帝國 曾同時占據埃及與印度
公元前6世紀,波斯的萬王之王岡比西斯統治埃及,他的繼任者大流士一世則將地盤開辟到印度河流域。特別是來自印度的金沙,大大充實了帝國府庫。按照希羅多德的說法,其份額可占王室收入的1/3。
此外,波斯人注意到,印度居然和埃及一樣有鱷魚出沒。于是認定兩條河之間存在某種聯系,甚至有可能完全相通。于是,大流士下令打造艦隊,雇傭希臘水手替自己開拓航線。
印度河流域的鱷魚
由于不熟悉地形和風向,這些人花費幾個月時間才航至伊朗南部。不知道是雇傭到當地向導,還是運氣使然,最終沿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最后的確有成功摸到埃及,距出發時已過去30個月。
不久,波斯人便在埃及大興土木,疏通曾被法老中途放棄的運河項目。至此,來自地中海的商船,首次在理論上具備前往印度的可能性。
波斯的運河工程 是海上絲綢之路開拓的前奏
亞歷山大的遺產
亞歷山大從印度返回時 選擇走沿海路線
公元前4世紀,歐洲東南部的馬其頓異軍突起。在大名鼎鼎的亞歷山大時期,他們一舉攻滅波斯帝國,成為埃及與印度河流域的共主。
從前線返回巴比倫途中,亞歷山大破天荒的選擇海陸并進。于是,一支艦隊從今日的卡拉奇附近開拔,沿著阿拉伯海向西航行至波斯灣,并要到今日的科威特境內建造超大港口。
亞歷山大的選擇 讓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條件成熟
公元前323年,馬其頓帝國在大帝去世后被幾大軍頭瓜分。其中,托勒密控制著尼羅河流域和部分黎凡特區域,亞洲的大部分領土歸屬于塞琉古。雙方都意識到需要大象加強軍隊實力,不過只有后者的領土能和印度接壤。
正因如此,塞琉古獲得“大象隊長”稱謂,而海軍實力較強的托勒密王室則獲得了“艦隊司令”外號。
希臘化時代的軍隊 都喜歡用大象增強實力
一切都為大象
希臘化時代的各勢力范圍劃分
托勒密二世時期,依仗埃及豐厚的財富底蘊,埃及建立起希臘化世界的最強大海軍。奈何裝備戰象的念頭卻愈演愈烈。雖然,非洲西北部在阿特拉斯山脈有大象活動,但通往此地的道路屬于迦太基,貿然交惡并不明智。
于是,新一代法老改派遣艦隊沿紅海南下,尋找非洲象的其他棲息地。甚至專門在紅海建造口阿--爾西諾伊,其遺址就在今天的蘇伊士附近。
古典馬賽克壁畫上的戰象
最終,希臘水手如愿以償地在亞丁灣附近捉到大象。他們使用一種新式的大型運輸船歸來,也算在無意中開歷史之先河。
當然,運輸這種龐然大物實屬不易,每天僅補充用水就是一筆沉重負擔。托勒密王朝便在紅海附近建造一系列哨所和堡壘,充當捕獵運輸隊的短駁中轉站。而且運輸要盡可能在晚上行動,躲避可怕的熱帶驕陽,借機減少水分流失。
托勒密埃及的每一次戰象運輸都消耗巨大
在西奈半島登陸后,大象運輸工作依然相當沉重。這片沙漠環繞的哨所墻上,留下過很多有趣涂鴉。要么是臨摹貨物形象,又或是各種用希臘語寫成的祈禱詞。
其中有個叫索彭的士兵,不僅在墻上刻下保佑語句,還自嘲是一名“印度人”。原因無他,就是自己像一名馴象師那樣看管著龐然大物。
參加托勒密閱兵式上的大象
無論如何,當運輸隊抵達波斯人留下的運河,總會感到輕松一些。他們將搭乘尼羅河上的運輸船,沿著古老航道北上,最終落腳于都城亞歷山大港。
等到宿敵塞琉古帝國衰落,勢力范圍逐漸從印度河流域退出,自然就難以獲得亞洲象作補充。于是,埃及方面也漸漸停止對亞丁灣附近大象捕捉。
托勒密王朝的紅海沿岸港口分布
香料貿易更重要
托勒密二世時代 埃及的國力達到頂峰
不過,托勒密王朝仍然維持著和索馬里的香料貿易。更有甚者,利潤豐厚的商業投資活動,會引來外國人參與。
公元前2世紀的莎草紙記載:幾個來自意大利和法國的商人,從一個“銀行家"手中借款,專為參與紅海香料貿易。
香料貿易 無疑是海上絲路開通的重要動力
此外,香料貿易的巨額收入,還會引來海盜惦記。例如居住在西奈以東的納巴泰阿拉伯人,就時不時襲擊埃及商隊。為此,托勒密王朝必須在紅海部署小型艦隊,給過往商船提供護衛。
與此同時,托勒密與塞琉古兩大帝國正瀕臨崩潰,致使剛剛開通的海路也趨于斷絕。埃及人雖致力于尋找戰象和香料。但沒有將拓展范圍延伸至大洋深處。他們的敘利亞對手,更沒有探索通往紅海的動力和條件。
希臘羅馬時代 納巴泰阿拉伯人經常劫掠商隊
公元前118年,紅海巡邏艦隊獲得意外發現。那是1艘造型奇怪的遇難船只,以及唯一活下來的幸存者。此人被帶到托勒密八世面前,并在亞歷山大港學會希臘語。根據其描述,他就來自希臘古書上那個“遍地黃金”、“富得流油”的印度。
托勒密法老大喜過望,總算找到能領航到印度的人選。故而派遣一個叫做歐多克索斯的希臘水手組織船只,探索去往次大陸的新航路。
托勒密王朝 最終開啟去往印度之路
正是這個印度人,讓希臘水手了解到阿拉伯海兩端的月相,也包括季風和潮汐等知識。歐多克索斯不僅航行至印度,還和當地統治者交換禮物。更為重要的是,他看到無數西方人夢寐以求的香料和奇珍異寶,連接印度洋兩端的航路終于形成!
然而,希臘化時代的商船只有原始方帆,難以做到逆風前進。如果等來西南季風吹來,那么只要1-2個星期就可以橫渡印度洋。返航則比較辛苦,經常要等到第二年的相反季風吹起。但在巨大的商業利潤面前,這點困難絕非不可逾越的問題。
古典時代的印度洋航線和港口分布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條成熟航行日益繁榮。即便托勒密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羅馬人和阿拉伯人都會持續去往東方。另有埃塞俄比亞和波斯參合進來,形成復雜卻生機勃勃的激烈競爭。
值得一提都是,這些西方采購者從未滿足于止步印度。他們不斷向未知領域摸索,只用幾個世紀時間,就完成對錫蘭島、馬來半島和越南水域的初步認知。最終航行到廣州,乃至更北方港灣和海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