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給出指示: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允許提及中國共產黨。紀念碑由毛主席起草內容,周總理書寫小楷字體碑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想,早在1949年就已提出,開國大典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在廣場上建造這座紀念碑的決議。
1952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籌建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主任由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彭真擔任,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則出任副主任。
梁思成親自參與了設計方案的篩選與修改,數百份設計稿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定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設計。有人提議使用高聳的瞭望塔設計,也有人則建議直接在紅墻上刻碑,但梁思成認為,紀念碑應該既能體現歷史的廣闊,又要具備紀實性。經過反復討論與修改,最終選擇了三座門柱與矩形碑體的組合形式。
紀念碑的象征意義同樣成為了爭論的焦點。部分設計師和領導人認為紀念碑應當突出對共產黨及其英烈的紀念。但毛主席得知后,明確指出,紀念碑上絕不允許寫上“共產黨”字樣。
毛主席強調,這座紀念碑的核心應當是人民,而非某個政黨。人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所有的革命英雄都應該得到紀念,無論他們所屬哪個組織,是否加入了共產黨。毛主席的這一觀點,讓設計者們茅塞頓開。
之后,委員會最終確定了來自青島的浮山花崗巖。這種石料質地堅硬,色澤均勻,非常適合用于紀念性建筑。用于建造紀念碑的這塊石料重達280噸,如何將它安全運到北京,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由于當時的鐵路運輸能力有限,每列火車最多只能承載約一百噸。為了克服這一難題,工程團隊決定將石料分割成更小的塊。數百名工人肩負起了搬運的任務,他們穿越村莊,跨越山嶺,跋山涉水,將石料成功送至青島火車站。
每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地形時,他們便利用鋼管鋪墊石料,滾動運輸。直到十月初,所有的石料終于成功運抵北京天安門廣場。當紀念碑的核心主體完工之后,接下來便是浮雕和碑文的雕刻工作。
浮雕的設計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它必須再現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要的戰役與事件。
1952年,劉開渠應周總理的邀請,進京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并帶領一批學生共同完成這一工程。最終,浮雕成功完成,接下來,紀念碑上刻下毛主席的題詞。
為了保證雕刻的字形與碑文的完整性,毛主席親自書寫了三幅題字,其中最終選定了最合適的一幅,鐫刻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字,這些字采用黃金鍍金。
在毛主席的字里行間,沒有提到任何個人、黨派或軍隊,而是突出強調了“人民”這一主題。
毛主席的這篇碑文字句簡潔,卻極具震撼力,特別是“永垂不朽”四字。
碑文則由周總理親自書寫,他每日抽出半小時時間練字,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書寫,最終完成了這段150字的小楷字體的碑文。最終,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屹立成型。
自1921年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經歷了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不僅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幫助國家實現了復興,還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革命歷程中,許多革命先烈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這些先烈的象征,碑文銘刻著對英雄的敬仰。時代進步,人民英雄紀念碑也代表著中國人民走向富強的堅定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