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讀者來信:
我是一名剛結束高考的學生,現在正面臨人生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重大選擇——填報志愿。可我發現自己好像卡在了一個奇怪的困境里:
從高考結束那天起,我的生活就變成了一場“他人意見的轟炸現場”。
父母是最先行動的。他們請了一位據說“很有經驗”的志愿填報老師,每天下班回家就催著我視頻咨詢:“老師說了,計算機專業現在缺口大,畢業起薪高”“師范類行業穩定,以后跳槽也有優勢”。那位老師也確實專業,打開電腦給我分析各校歷年分數線、就業率,甚至精確到某個崗位的月薪中位數。
可當我坐在屏幕前,聽著那些陌生的專業術語和漂亮的數據時,心里卻越來越慌——這些和我有什么關系呢?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些專業,更不確定學了之后會不會快樂。
親戚們也沒閑著。“學醫多好啊,醫生越老越吃香。”
“女孩子當老師多體面,假期多還能照顧家里。”
有人跟我說:“選熱門專業準沒錯,現在AI這么火,學個數據分析以后肯定搶手!”
也有人勸我:“別太現實啦,趁年輕選個感興趣的!”
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讓我越發混亂——如果連“喜歡”和“現實”都成了非此即彼的選擇題,那我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么?
父母似乎察覺到了我的猶豫,反而更加著急。他們給我報了那位志愿填報老師的“一對一輔導課”,說:“你年紀小,考慮問題不全面,我們找專業人士幫你分析,省得走彎路。”
可每次上課前,我坐在電腦前等待時,手心都會出汗。老師講得頭頭是道,我卻像個局外人——他說的每句話都有道理,但我無法判斷這些道理是否適用于我。更可怕的是,如果最后選了一個‘正確’但不喜歡的專業,未來的四年該怎么辦?
昨天晚上,我一個人坐在房間里發呆,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原來我從沒認真思考過‘我喜歡什么’‘擅長什么’。
從小到大,我習慣了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小學時學鋼琴是因為媽媽覺得彈鋼琴的女孩有氣質;初中拼命學數學是為了爸爸能在家長會上驕傲;高中選理科是因為班主任說,你邏輯思維不錯,學理更穩妥。現在突然要自己做決定,我卻像站在空蕩蕩的舞臺上,聚光燈打下來,卻找不到該站的位置。
我真的很害怕。害怕選錯專業浪費四年光陰,害怕讓父母失望,害怕未來某天醒悟過來時,已經錯過了改變的機會。可更讓我恐懼的是,如果連這次選擇都要交給別人來做,那我究竟算不算真正“活過”?
我知道心理咨詢師擅長幫助人們梳理內心的困惑,所以想請教:
1. 當所有外界的聲音都在告訴我“應該怎么做”時,我該如何聽見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
2. 如果我對很多事情都只有模糊的興趣,比如喜歡小動物,但不確定能否以此為職業,該怎么判斷這是否值得作為專業方向?
3. 在必須做出選擇的情況下,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減少未來的后悔?
——一名迷茫的高考生
回復如下:
認真讀完你的來信,能感受到你在志愿填報這件事上的巨大掙扎。高考結束后的這段日子,你的生活仿佛變成了一個“他人意見的轟炸現場”——父母的期待、老師的分析、親戚的建議,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讓你越發混亂。你問如何聽見自己的聲音、如何判斷興趣的價值、如何減少未來的后悔,這些問題背后,其實藏著一個更核心的困惑:當外界的標準與內心的聲音沖突時,我該如何確認“我是誰”?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一起探討的方向。
你描述的狀態,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決策癱瘓”——當外界輸入過多時,大腦會因信息過載而陷入混亂,反而屏蔽了來自內心的真實信號。父母請來的志愿填報老師講得頭頭是道,親戚朋友的建議也各有道理,可這些聲音越是清晰,你越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這種感受一定讓你很疲憊吧?
或許可以試著做一個小練習,暫時關閉所有外界的聲音,拿出一張紙,寫下三個問題:“小時候,我最享受做什么事情?哪怕沒人夸獎也會專注其中?”“做什么事情時,我會進入‘忘我狀態’?時間仿佛靜止了?”“如果完全不用考慮就業和收入,我最想嘗試什么方向?”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藏著你未被外界干擾的原始興趣。真正的自我聲音不會宏大嘹亮,它更像深夜里的一盞小燈,安靜卻持久地亮著。
你擔心自己對很多事只有“模糊的喜歡”,比如愛小動物但不敢報生物系,怕“喜歡”支撐不起未來的職業。這種擔憂恰恰體現了你的責任感——你希望選擇的不只是“喜歡”,更是“可靠”。但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職業需要的從來不是“絕對確定的興趣”,而是“可持續生長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試著把“興趣”拆解成三個層次:感官興趣—-單純享受過程;認知興趣—-想深入了解背后的原理;志趣—-愿意將其發展為長期事業。
你目前的喜歡可能停留在前兩個層次,這完全正常。大學恰恰是一個探索“志趣”的階段——比如中文系不僅能讀文學作品,還能學習劇本創作;新聞專業可以接觸社會議題,用文字記錄時代。選擇專業不是給未來上鎖,而是拿到一把打開更多可能的鑰匙。
你害怕選錯專業浪費四年光陰,這種焦慮背后藏著一個隱含假設:人生是“一條直線”,選錯了就無法回頭。但真實的人生更像一片森林——我們可以沿著一條路走一段,發現不對勁時,也有機會可以繞道、折返甚至開辟新徑。
不妨試試“最小成本試錯法”:填報志愿時選擇“大類招生”或“可轉專業”的院校;大學期間多選修感興趣的課程、參加跨學科社團、利用假期實習體驗真實職場;畢業時如果發現專業不適合,可以選擇跨專業考研、考公或轉行。重要的不是“一次選對”,而是“持續校準方向”。就像航海時需要不斷調整羅盤,人生的智慧也在于保持靈活與開放。
最后,想和你談談“決策權”這件事。父母請志愿填報老師、親戚朋友提建議,本質上都是出于關心,但這種“過度介入”可能影響了你發揮“主體性”的機會。真正的成長,往往始于“不舒服”的突破——當你第一次對父母說“我想再想想”,當你拒絕一份父母認為穩妥但你內心抗拒的選擇,當你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后果時,你才真正開始“成為自己”。
不妨試著和父母進行一次坦誠的溝通:表達感受——“我知道你們是為我好,但過多的建議讓我壓力很大”;提出需求——“我希望先自己整理一份專業清單,再和你們討論利弊”;明確責任—-“無論最終選什么,我都愿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封信的篇幅或許比你預想的要長,但我想讓你知道:迷茫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心靈覺醒的信號。當你開始質疑外界的標準、追問內心的聲音時,你已經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了。志愿填報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比結果更珍貴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勇氣與覺察。未來的某一天,當你回望今天,可能會發現:真正塑造你人生的,不是選擇了哪個專業,而是你終于學會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