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國際會議中心內空調開得很足,但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坐在王毅外長對面時,手中不停轉動的鋼筆和微微前傾的身體,暴露了他內心的波瀾。2025年7月11日,這場被推遲半年的中美外長首次面對面會晤,在馬來西亞的東盟外長會議間隙上演——而魯比奧能出席的唯一原因,是他被中國制裁后無法踏入中國本土。
魯比奧的名字在中國外交部的制裁名單上掛了整整五年。2020年夏天,他因涉疆、涉港的惡劣言行被中方連續兩次制裁,禁止入境中國并凍結在華資產。當特朗普重返白宮任命他為國務卿時,中美外交通道因此卡住了關鍵一環——魯比奧成了進不了中國的外交掌門人。
這位國務卿的首次亞洲之行充滿戲劇性。他原計劃先訪日韓再赴東盟,卻在臨行前被特朗普的關稅炸彈打亂陣腳。總統突然宣布對亞洲多國征收最高40%關稅,名單包括日本汽車、韓國芯片、馬來西亞棕櫚油。魯比奧落地吉隆坡時,迎接他的是東盟國家外長們冰冷的質疑目光。
精心設計的“第三地會晤”模式成為唯一選擇。中方早已熟稔這種外交智慧:既然被制裁者進不了中國國門,就在國際多邊場合談。魯比奧團隊提前一周就向媒體放風,將會晤包裝成“重建互信的關鍵一步”,美國國務院更在官方通報中高調宣稱這是“戰略穩定的機會”。
諷刺的是,就在會晤當天,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同一個會場公開批評美國關稅政策“破壞自由貿易”,讓魯比奧的拉攏姿態顯得蒼白無力。
會談結束,中美雙方各自用八個字為這場會晤定調。魯比奧對記者熱情洋溢:“有建設性、非常積極”;王毅則回應:“積極、務實、建設性的”。字面看似相近,溫度差卻顯而易見。
中方通稿的259字短得反常——不到王毅同日會見柬埔寨、泰國外長通稿篇幅的一半。更關鍵的是,全文只記錄王毅發言,對魯比奧的表態只字不提。這種“單聲道”通報打破多年慣例,引發外媒集體聚焦。
臺灣問題的沉默最耐人尋味。對比五個月前兩人的通話記錄:當時通稿明確記載魯比奧承諾“不支持臺獨”、“希望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這次卻連一句“美方重申一中政策”的標準表述都消失了。外交學者分析,這極可能因為魯比奧在閉門會談中的涉臺言論偏離共識,甚至觸碰紅線,導致相關內容因“過于敏感”無法公開。
官方發布的30秒開場視頻里,狀態對比耐人尋味:魯比奧雙手緊握端坐桌前,肢體僵硬如臨大考;王毅雙臂自然舒展搭在扶手上,從容得如同會見老友。當記者被清場后,真正的交鋒才開始。
魯比奧帶著五名官員入場,人數是上午會見俄外長時的兩倍還多。美方試圖以“人海戰術”壯膽,高調造勢,卻暴露了底氣不足。據外交渠道透露,魯比奧開場就拋出準備好的“中國軍援俄羅斯”指控,聲稱中方“盡可能協助俄羅斯規避制裁”——這些會前已見報的言論,當場遭到王毅嚴辭駁斥。
王毅的三次“轉化”要求直指美方頑疾:要求將元首共識“轉化為具體政策和行動”;要以“客觀、理性、務實態度看待中國”;必須用“平等、尊重、互惠方式同中方打交道”。每句都在戳穿美方“說一套做一套”的把戲:就在魯比奧出訪前,其主管的國務院仍在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審查,變相延續科技打壓。
這場精心安排的會晤藏著雙方務實考量。貿易休戰倒計時正在滴答作響:中美5月達成的90天關稅暫停期將在8月中旬到期。魯比奧急需試探中方態度,為白宮決策爭取緩沖空間。
更重要的議程是為元首峰會鋪路。魯比奧在記者會上主動釋放信號,稱特朗普年內訪華“可能性很大”,但需要“營造良好氛圍”。有消息稱美方正推動特朗普率商業代表團訪華,而外長級溝通是必要的前奏。
然而就在吉隆坡會晤前一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擬對華加征新關稅。魯比奧在會議間隙密會日韓外長,推動三方安全合作抗衡中國。這些動作讓中方的疑慮更深:當魯比奧稱會晤“為后續合作奠定基礎”時,其誠意究竟有幾分?
吉隆坡會議中心外,魯比奧的隨行團隊匆忙收拾文件離開。當記者追問“被制裁狀態是否影響未來中美溝通”時,美方官員含糊其辭。王毅在次日向記者總結的16字箴言,點破了這場外交博弈的本質:加強接觸、防止誤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
中美關系的巨輪仍在迷霧中航行。當魯比奧登機前往下一站時,他轉著鋼筆的手或許終于可以放松——畢竟這次,他總算完成了“與中國對話”的表面任務。而北京的外交官們已在研究那份259字通稿未言明的潛臺詞:美方若繼續挑戰紅線,下次會晤的“第三地”又將在何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