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拉斯維加斯站,陳熠前一輪戰勝世界排名第一孫穎莎之后,面對中國隊對手早田希娜,發現自己處在這么個情況:
基本就是一板投降
如果相持打起來,其實自己不太吃虧。但是,這里是個很重要的但是,自己在接發球這里處理的屬實不太行。第一局打下來,對手的發球輪次得分率突破80%。
客觀的說,陳熠相比哪怕去年,已經長進了不少。作為中國女隊中絕對的身高擔當,她和大部分高個子的女選手有著類似的優點和問題。她護臺面積大,反手攻擊力強,作為平衡,正手拉手相對小一些,用來保證自己的擊球速率跟得上動不動比自己矮大半頭的對手。
左邊孫穎莎,右邊蒯曼,中間陳熠
她和王曼昱有些類似的困難需要克服,主要是速率和運動能力。跟王曼昱類似,陳熠也不是天生運動能力爆棚的類型,所以她要花不少精力讓自己在高速移動中發揮自己的擊球質量——如果做不到,她這個身高的選手就會成為一個慢悠悠的靶子。另一方面,她得平衡好自己的擊球質量——如果純粹為了跟上對手,拉手太小,沒質量,也沒有優勢。
今年的陳熠,在移動能力和擊球質量上都有了不小的改觀。只是這場,接發球這塊,她還是被早田各種小上旋之后的正手進攻沖的找不到節奏。
客觀的說,這場球早田的狀態不錯。第三局她一個交叉步回球之后,自己都看了一下教練席,對自己能打出來這種質量有點難以置信。
一方面,早田的身高在女子選手中起碼算是中等偏上,另一方面,陳熠的身高明顯超出中位數太多,導致早田發現自己在大衛和格利亞般的對局中,自己成了大衛。初次交手,早田的策略也是符合預期:利用自己移動能力的優勢,在前三板環節盡量主動,短平快的結束比賽,避免跟對手打相持。
而對于陳熠來說,如何想辦法按住滿地亂跑的早田,把比賽打成多板相持,就成為了首要任務——當然不容易。
比賽打到第四局,陳熠3:7落后,局分0:3落后,早田的發球得分率仍然突破80%。場面仍然向早田傾斜,但是陳熠這邊,慢慢開始發現了一些辦法。
第一局一上來,想用高質量沖垮對手的陳熠,發現在高速相持中自己并不怎么上風;發球環節,旋轉拉滿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容易被早田利用;第二局嘗試了一些轉不轉發球,效果略好,但也只是對開,不占便宜。
到了第四局,雖然一開場還是落后,但是之前的錯誤答案都排除掉之后,剩下的答案差不多就是正確的:發球輪,基本都發不太轉的側旋——給對手壓力不大,但是對手也沒法利用旋轉做什么文章;接發球環節,只要看得準,全部擰起來為主;擰起來之后,注意看住位置,頂住就行。
徐輝指導的原話:“只要能頂住兩下,到第三下質量就大幅度下滑”
雖然這兩個圖意思是大家看看發球,但陳熠的身材優勢確實太搶鏡了……
而到了第六局之前,徐輝發現之前還說多了:“她(早田)就能甩你一下,頂住了她后邊沒有連續進攻。”
——當然,最重要的是,吃了大半場的發球,比賽打到后半段,終于接的差不多了:盡量擰起來,要么去反手,要么去中間。
陳熠用一波12-4的高潮,把比賽帶入第七局的時候,兩邊的發球輪次得分已經變成了陳熠33對早田31——兩邊基本差不多了。
而決定比賽的最后一分,其實也是全場比賽的縮影。陳熠正手護了一板之后,回到中間,有意的向后多退了小半步,也就是這小半步,多頂了早田一下——早田也確實很配合地,之后連續發力漏掉了球。
從前半程被各種進攻,到第四局大小比分都落后,到后來排除掉了所有錯誤選項,剩下的都是正確的,到后來吃足了教訓(發球),讓三追四,最后以一個后手相持得分結束比賽,這場球充滿了伊索寓言里最著名的故事的味道。
之前還因為自己交叉步的良好狀態驚訝的小白兔,最終沒能沖過終點線。
不過,這場比賽有意思的,倒不見得只是比賽本身。
比賽之后,社交媒體上瞬間充滿了對陳熠的贊譽——這屬于意料之中。其實更有趣的是,大家對一個相對新鮮面孔的突破,展現出了比之前更大的熱情。有新人出頭當然不錯,但是我覺得其實這個現象之后的原因,還更本質一點。
——現在的年輕選手要出頭,比之前困難多了。
換個角度來表達的話:在整個乒乓球屆,包括男子比賽,讓年輕選手迅速嶄露頭角的大前提正在消解。年輕選手越來越難以擊敗前輩,于是難得有人做到,就顯得更為難得。
這個消解的大前提,是現在中國隊在技術上的領先程度正已經消解的差不多了。
昨天奧恰洛夫上播客,提到現在世界排名六七名之類的選手,比以前更容易爆冷出局。這其中本質上的原因,就是現在大家的技術其實都差不多了。這是一個這一代選手中才主流化的趨勢。這代選手之前三十年,中國隊要么技術領先,也就是相比對手,掌握一些更加本質上的規律上的東西,要么選手技戰術打造和構成遠比對手系統科學,要么兩者都站。
而現如今,從逆旋轉發球到反手擰拉,到之后反手的高速相持和之后的正手終結比賽,比賽的節奏已經普遍性的快到幾乎沒法再快。奧恰洛夫提到之前去波爾退役派對,看波爾對抗水谷,老薩,還會有一些慢速高調球,和防御轉進攻——現如今已經徹底被勒布倫兄弟們的開局直接發長球然后開始兩邊對轟取代。
同樣的趨勢在女子比賽中其實也存在,只是相對來說分層更加明顯一些——中國隊和日本隊相比其他協會領先太多,導致這個普遍化的趨勢發生的范圍稍微小一點。
而這一代選手之前,年輕選手沖擊前輩,最大的本錢就是技術比前輩先進,這也通常意味著年輕人可以在前輩沒法展開進攻的地方,更有把握的上手進攻,從而展開主動(想想擰拉)。而前輩更多靠更厚實的回合球實力,更多的經驗來對付年輕人。
而現如今,前輩和后輩的技戰術差不多了。這就導致,年頭更長的前輩選手比以往更難突破。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隊,年輕選手很難靠純粹的訓練堆量來戰勝前輩,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年年輕選手對前輩造成的挑戰勢頭放緩的原因。女子比賽中,絕大部分情況下,孫穎莎王曼昱只要出現,就絕少有年輕選手對她們能造成沖擊——偶爾有挑戰,也來自比她們年齡稍長的隊友。
客觀的說,就算是陳熠上一輪戰勝孫穎莎,不小因素也在于孫穎莎的狀態:她之前和澳大利亞的劉楊子打到決勝局,3-2戰勝埃及的漢娜高達,場面也非常焦灼。孫穎莎反手半臺狀態明顯的不好,連帶也影響了正手的發揮。
陳熠自己,有所突破,也更多的是積累的產物:她之前在低級別的比賽中經常顯得很掙扎,直到今年才逐漸成長到WTT最高級別的比賽中。甚至早田,其實也有著類似的成長曲線:以年少成名來說,她不如伊藤,平野,她能逐漸成長到今天的位置,更多也是靠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而非她掌握比其他隊友更先進的技術。
陳熠成績有突破,帶來的媒體熱度,面子上是大家對新鮮面孔的期待,里子中折射的是現如今,年輕選手在沒有技術領先的時代,要出頭是多么的不容易。
想與隊長的作者團隊談笑風生嗎?
歡迎加入讀者交流群!
請添加微信:hcctgd1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