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來,中華大地上,從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從東海之濱到西北高原,抗戰英烈用信仰譜寫的贊歌氣壯山河,以生命鑄就的豐碑巍然矗立。為此,我們推出“烈烈英風”專欄,邀請作家執筆撰文,帶領讀者重溫烽火歲月,緬懷革命先烈,汲取奮進力量。
從明朝抗倭到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我國東海沿線在不同時期都是抵御外敵的戰場。大海為證,中華民族譜寫出團結一心、保家衛國的壯烈歷史。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抗日戰爭 張松鶴 陳淑光
自元末明初開始,我國東海沿線地區就受到倭寇頻繁騷擾。倭寇勾結海盜和走私集團,于明嘉靖年間瘋狂進犯。在戰局十分不利的情況下,朝廷任命張經為總督大臣,統領各省軍務。張經認為,要對付晝伏夜出、窮兇極惡卻善戰的倭寇,必須征調湖廣剽悍勇猛的士兵。他上奏朝廷:“若剿滅倭寇,須調動永順、保靖二宣慰司精兵。”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冬,武陵山區的土司彭翼南、彭藎臣等接到朝廷調令,立即點齊麾下精銳,號令出征。《永順縣志》《保靖縣志》等地方志對此均有相關記載,數千土兵聚集山前,聽土司宣讀朝廷詔令,群情激昂,一聲號令,眾將士立即背負鉤鐮槍與標槍,沿著酉水、沅江順流而下,奔赴千里之外的東海戰場。
長江三峽流域,湘鄂川黔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脈匯合之處,古來便是巴人聚居之地,自古巴人英勇善戰,傳承不息。
在長江三峽一帶,至今留有許多難忘的記載與傳說。大量將士為了及時趕赴遠方抗倭,連大年三十都來不及過,便提前與家人喝下團圓酒,叫做“過趕年”。他們將喝干的酒碗摔碎在地,以壯行色,表示前去殺敵之決絕勇氣,謂之“摔碗酒”。這些習俗一直保留至今,每逢佳節,老人們就會說起先輩當年去千里之外趕殺倭寇之壯舉。
明朝嘉靖年間應召前往東海的那些生于山地、長于叢林的兵士,大多是巴人的后裔。踏上東南海岸,他們將祖先的英勇及山地的狩獵本領,化作令倭寇膽寒的致命戰術。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湖廣總督張經判斷倭寇企圖入侵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遂與抗倭名將俞大猷帶兵殲倭。倭軍三路夾攻,明朝士兵摒棄整齊劃一的傳統方陣戰術,以“什伍小隊”靈巧地穿梭于河道與沼澤之間。當倭寇在開闊地帶列長槍陣時,明朝士兵突然從蘆葦叢中躍起,手中標槍如流星般破空而至。緊接著,手持鉤鐮槍的士兵沖入敵陣,專破倭寇重甲,殺得敵人落花流水。王江涇一戰,明軍大獲全勝,成為史上抗倭著名大捷。
自此,應召御敵的湖廣士兵跟隨俞大猷、戚繼光轉戰東海、南海沿線,立下赫赫戰功,傳為歷史佳話。
萬古江河,浩蕩向前,英雄的忠勇之氣,始終在中華大地上激蕩。
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更是寫就了中華民族共同抵御外敵的雄壯歷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中共中央于事變發生的第二天,即7月8日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全國上下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茍安的希望與估計”,并呼吁“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在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的全民抗戰熱潮中,三峽流域漢、土家、苗、瑤、侗、白、回等各族同胞再一次千里奔赴,奮勇投身抗戰前線。許多青年先是參加紅軍,后隨部隊編入八路軍、新四軍,還有的隨川軍、湘軍等參與了江南一帶的抗戰。川軍數百萬將士沿長江出川,奔赴華東、華中戰場。
當時四川安縣(今四川綿陽市安州區)有一位農民叫王者成,他在送子王建堂參軍時,手書一面“死”字旗。旗面正中寫有一“死”字,四周附文:“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上盡忠。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參軍后的王建堂參加了多場戰役,在戰斗中見戰友負傷,用這面旗為其包扎,“死”字旗的故事由此在戰場乃至全國流傳開來,鼓舞人們抗戰到底。戰場上,士兵們高喊“不滅倭寇,誓不回川”,有的士兵還在背包后面寫下“踏破東海浪,斬首富士山”的大字。湖南各地廣泛流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等口號,以明抗敵決心。
長江三峽流域的將士們在淞滬戰場上極為勇敢。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川軍第20軍奉命從貴州急赴上海,成為首批抵達華東的川軍部隊之一。面對日軍強大火力,抵達大場、蘊藻浜一線的官兵,盡管裝備極為簡陋,僅持有川造步槍、大刀和手榴彈,頭上無鋼盔,腳上穿草鞋,但他們仍然以血肉之軀英勇抵擋日軍的進攻。其中,134師804團在頓悟寺陣地激戰三晝夜,全團僅存60余人,團長向文彬重傷仍堅持指揮,最終守住陣地。
川軍第43軍26師抵達上海后,接替在大場作戰的36師,缺少彈藥的官兵用大刀、刺刀和敵人反復肉搏。七天七夜里,26師陣地每日遭受日軍多次猛烈攻擊,中間雖經多次易手,但最終仍被牢牢堅守。全師陣亡率高達90%,4位團長陣亡2位,營長、連長、排長幾乎全部陣亡。正因為如此英勇的表現,26師在戰后被稱為淞滬會戰中戰績最優的五個師之一,是“最能打的部隊”。
隨著淞滬會戰的拉開,“保衛華北,保衛華東,保衛全中國”成為動員全國抗戰的標志性口號。在南京保衛戰中,川軍第23集團軍部分軍隊參與南京外圍防御,在廣德、泗安一線阻擊日軍第114師團,雖因寡不敵眾失利,但遲滯了日軍進攻南京的步伐,為城內布防爭取了時間。在皖南抗戰中,川軍第23集團軍長期駐守安徽南部,負責長江防線,與新四軍共同抗日,多次擊退日軍對皖南的掃蕩。1941年“皖南事變”后,川軍仍堅持在敵后與日軍周旋。在1942年至1944年的浙贛會戰、長衡會戰中,部分川軍部隊東調浙江、江西,西援湖南,在江南戰場的多個方向參與作戰。
來自三峽流域的將士們,以不同方式深度參與了江南一帶的抗戰,在淞滬、南京、皖南等戰場留下了“無川不成軍、無湘不成軍”的傳奇,成為江南各戰區的核心力量之一,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妄圖。那些將士的鮮血灑遍江南大地,體現了中國軍民在民族危亡前的團結與犧牲精神,寫就了中國抗戰史的重要篇章。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明代的抗倭到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從千里奔赴到全民抗戰,那一幕幕悲壯的歷史,無一不說明: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反對侵略,為了民族獨立和自由解放,不分南北,團結一心,有著不可戰勝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最終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人民。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周芳 魏妙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