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養老金調整的時候,農民朋友們的心都會揪緊一點。不同于城市退休職工,村里的老人往往更“依賴”這份微薄的收入。
可現實卻是,如今很多農民、尤其是空巢和高齡老人,面臨養老保障時依然為錢發愁,不止一兩年。
我們常說老有所養,可道理大家都明白,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卻滿是辛酸。農村養老難在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收入與支出嚴重不對等。
許多村里老人領取的基礎養老金,甚至只有一百來塊錢。眼下物價飛漲,一場小病就能花光幾個月生活費。
兒女雖然心疼老人,可自身也壓力重重,還要養娃、還房貸,回鄉一年難得幾次,叫人心里越發空落。
不少農民朋友說,過去還能靠種田自給自足,現在身體不行了,連地都種不了。
家里只有幾畝地,收入算個啥?年輕的都在外頭,留守老人平日見不到什么人,一年到頭盼的無非是年底那筆養老金和偶爾的探望。他們寧可省吃儉用,也要把攢下的錢換藥、交電費。
而這些年,確實有一些好政策出臺,比如浙江等經濟強省每年都進行養老金調整。
可是今年定額從32元降到了30元,工齡掛鉤比例也略有下調,對本就收入不高、多數靠兜底的農民來說,變化太有限。
養老金上漲固然值得肯定,但從根上看,基礎盤子依舊低。就算加了幾十塊,現實還是夠嗆,大病一場,全家“破防”。
若是在城里,孩子多陪一會兒還有社區活動和親鄰幫忙,可村里大多連鄰居都搬空了,老人出門見不到幾個人,只靠老電視和收音機解悶。
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選擇孤獨過日子,有的怕拖累子女,干脆報喜不報憂。農民群體里,“賺打工錢容易,看病買藥難”已成共識。
鄉村振興讓農村有了新廠房、新道路,可談及個人養老、醫療獲得感時,大家邊笑邊搖頭。不是不知變好,只是變慢、變少,和期待差距太大。
我見過一位年逾七旬的村里老人,月養老金不到200元。老伴生病后花去全部積蓄,那幾年全靠東拼西湊。問她難不難,她只苦笑著說“沒辦法,省著過,餓不死。”旁人聽著心酸,卻也無計可施。
其實很多農民不是圖多么高的待遇,只盼有點穩定、有點保障。哪怕錢不多,但發得準、漲得穩,就是大安慰。政策層面也在努力,但地區發展不均等問題,還要更多時間和資源投入來緩解。
如今不少年輕人對農村的鄉愁變成了回憶,現實中的“老家”,只剩老人和少量還未離開的家庭。
而那些還扎根在田野上的父母們,每一個月的養老金調整消息,無疑都是他們維護基本尊嚴和安全感的稻草。只是這個希望太輕,有時候,捱不過實際生活帶來的壓力。
歡迎農民朋友們留言,說說你們家里老人今年漲了多少?又有什么養老煩惱沒處訴說?相信大家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了解鄉村真正的痛點,也盼社會各界多些關注與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