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了這么多年社保,退休后我的養老金會比企業職工少嗎?”在社保局咨詢窗口前,王阿姨憂心忡忡地問道。她做了十幾年家政工,一直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自己繳納社保,臨近退休時卻擔心待遇不如人。
工作人員調出系統,指著屏幕上的計算公式解釋道:“您看,在相同繳費基數和年限下,靈活就業和職工的養老金計算結果是一模一樣的。”
王阿姨的疑惑代表了2億中國靈活就業群體的共同焦慮。隨著平臺經濟興起,自由職業者、個體經營者、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人群迅速壯大,他們撐起了中國經濟的近15%,卻僅有四分之一擁有職工社保。
01 養老金計算,殊途同歸
在社保局工作人員的解釋中,一個核心信息浮出水面:靈活就業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完全一致。人社部門多次明確,只要繳費基數、繳費年限、退休時間相同,養老金待遇水平不會打折扣。
無論是以職工身份,還是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且滿足最低繳費年限規定的,都按照統一的辦法,根據本人繳費年限、繳費水平和退休年齡計算基本養老金水平。
養老金由兩部分構成: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以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準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則根據個人賬戶累計金額除以計發月數得出。這兩個部分的計算方式對兩類參保人一視同仁。
02 繳費負擔,天差地別
雖然待遇計算相同,但繳費過程卻有巨大差異。最明顯的差距在于:繳費責任的分擔。
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單位承擔16%,個人只需繳納8%。而靈活就業人員則需要全額自付20%的養老保險費,全部由個人承擔。
例如在成都,同樣按5000元繳費基數計算,企業職工每月個人繳納400元(8%),靈活就業人員則需繳納1000元(20%),是職工個人負擔的2.5倍。
靈活就業人員收入往往不穩定,每月全額負擔社保費用壓力巨大。這也是為何全國2.1億靈活就業者中,僅有約25%參加了職工養老保險。
03 退休政策,差異明顯
2025年新政策實施后,靈活就業人員與職工在退休年齡和繳費要求上也有顯著不同。
退休年齡差異:普通企業女職工50歲可退休,而靈活就業女性多數地區規定退休年齡為55周歲(部分省份如四川、青海允許50周歲退休)。
繳費年限變化:2025年起,男性退休年齡將逐步延遲至63歲,女性退休年齡也將調整。更關鍵的是,繳費年限要求正在提高——從2030年起,最低繳費年限將從15年逐步延長至20年。
彈性退休政策下,繳滿15年社保的靈活就業人員可選擇提前退休,但代價高昂。以一位1966年9月出生的男性為例:
提前半年退休(60歲):每月養老金約1818.7元
延遲半年退休(61歲):每月養老金約2047.7元
僅半年之差,每月養老金就相差229元!十年下來差額高達27480元。
04 醫療保障,差距拉大
養老之外,醫療保障的差異更值得關注。職工醫保包含個人賬戶,每月有固定金額返還,可用于購藥和門診。而靈活就業人員醫保則分不同情況:
部分地區提供兩種選擇:統賬結合(有個人賬戶)和單建統籌(無個人賬戶)。
多數地區靈活就業醫保沒有個人賬戶,每月無資金返還,只能報銷住院和大病費用。
以廣東普通門診待遇為例,選擇統賬結合的靈活就業人員報銷比例可達70%-90%,而單建統籌的報銷范圍和金額都受限。當然,前者繳費金額也更高。
05 靈活就業者的現實困境
除了上述制度差異,靈活就業人員還面臨諸多現實挑戰:
收入不穩定導致繳費中斷風險高,影響累計繳費年限;
全額自費負擔重,部分地區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費年繳金額已超萬元;
職業傷害無保障,大部分地區尚未將靈活就業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僅上海等地試點職業傷害保障);
退休手續需自助辦理,而企業職工通常由單位人事部門統一辦理。
筆者認為,走訪社保局后,靈活就業人員最應明白的是:養老金差距的根源不在身份,而在繳費策略。養老金差距的本質,是繳費年限與基數的差距,而非身份標簽的差異。隨著退休年齡推遲和繳費年限延長政策的逐步實施(2039年后最低繳費年限將穩定在20年),提前規劃對靈活就業人員尤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