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刷到一條消息,美國貿易霸權的大棒又砸向一個“盟友”:越南。
這一次,越南被迫簽下的不平等條約,不過是全球貿易版圖重構的血腥序幕。
就在這兩天,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單方面宣告美越關稅協議落地,將越南輸美商品關稅鎖定在20%。
這讓越南官方有些措手不及,談判團隊仍在緊急尋求降低稅率,他們原以為能爭取到10%-15%的優惠區間。
這個數字令越南高層陷入沉默。越南官方媒體幾乎集體噤聲,外交部僅含糊表示“談判代表仍在協調”,總理范明政轉而強調“出口市場多元化”策略。
特朗普的20%關稅如同一把雙刃劍——表面看是越南的“勝利”,實際卻是精心設計的貿易枷鎖。
相比四個月前特朗普拋出的**46%懲罰性關稅**,20%似乎已是“仁慈”。但魔鬼藏在細節里:若商品含大量非越南成分,實際稅率可能更高;而針對中國等第三國經越南轉運的貨物,更將面臨40%的“洗產地”重稅。
作為交換,越南被迫對美國全面開放市場,農產品、能源、高科技產品零關稅涌入。
美國牛肉玉米迅速占領貨架,本土農業遭受碾壓式沖擊,部分越南企業甚至轉向中國尋找出路。
白宮用一紙協議同時達成三重目標:阻斷“中國-越南-美國”轉口鏈(占越南自華進口900億美元商品的16%);撬開越南市場大門;更將越南打造成全球貿易談判的“屈服樣本”。
越南的退讓實屬無奈之舉。美國作為其最大出口市場,占越南貨物出口額近30%,一旦46%關稅落地,經濟命脈將被直接斬斷。
2025年上半年越南GDP增長高達7.52%,創2011年以來新高,但這“漂亮數據”恰恰源于企業搶在關稅暫緩窗口期瘋狂出貨。
若不能及時達成協議,下半年經濟必然斷崖式下跌,蘇林新政府的改革議程將舉步維艱。
越南的妥協還暗藏地緣政治賭注:在與中國貿易深度綁定(自華進口占比38%)和對美出口依賴的夾縫中,越南選擇向施壓更直接、更兇狠的一方低頭。
短期看,20%關稅讓越南在特朗普最新瞄準的14國中占據“優勢”。當日本面臨25%、泰國36%的稅率時,耐克、安德瑪等跨國企業股價應聲上漲,預示著資本可能加速流向越南。
但長遠代價觸目驚心:對美國全面開放市場后,越南本土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產業——這些政府傾力培育的戰略性產業——將直面美國巨頭的碾壓。
更致命的是“轉運貨物”定義的模糊性。若美國未來借此要求不切實際的本土化比例,越南作為制造業中心的吸引力將大打折扣。
越南原本希望以市場換技術,爭取美國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并解除高科技出口限制。但特朗普的算盤里只有單邊利益:越南的期待注定落空。
特朗普在越南嘗到甜頭后,立即揮刀斬向14國。7月7日,他宣布對日韓等國加征25%-40%關稅,日本600億美元、韓國300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順差成為“原罪”。
日韓首當其沖絕非偶然:日本汽車業30%利潤、韓國半導體25%出口依賴美國市場,這種深度綁定讓關稅威脅立竿見影。
特朗普的時機選擇充滿算計:90天關稅豁免期將盡,僅有越南、英國等少數國家簽約。
此刻對14國集體施壓,尤其針對RCEP成員國,意在瓦解亞太經濟整合,重塑產業鏈格局。
表面強勢的特朗普關稅戰略,實則在點燃全球反噬的引信。當美國對加拿大加征35%關稅后,加方立即對1550億加元美國商品祭出25%報復性關稅,大豆出口暴跌70%,汽車重鎮12萬崗位危在旦夕。
更嚴峻的是滯脹幽靈:彼得森研究所預測,全面貿易戰可能使美國通脹突破5%,GDP增速跌至1.2%——重現1930年代“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經濟災難。
越南的“城下之盟”正引發東盟內部信任崩塌。當越南為自保率先妥協,東盟辛苦建立的關稅應對統一戰線土崩瓦解,東南亞國家陷入“囚徒困境”。
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大棒,終將轉化為美國普通家庭的賬單:沃爾瑪加拿大牛肉漲價15%-20%,紐約家庭因安大略省電力關稅每月多付電費,新建住宅因加拿大木材關稅漲價2.3萬美元。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揮舞得越兇猛,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就越決絕——墨西哥汽車零件廠因成本優勢吸引更多投資,東南亞國家加速推進“去美元化”,美國本土企業卻在成本高企中艱難掙扎。
當霸權邏輯取代公平貿易,單邊主義終成經濟絞索。歷史終會證明:任何以鄰為壑的貿易戰,最終擊沉的永遠是自己的航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