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鈴叮當,曾是交城縣龐泉溝鎮“牛滿山”的富足圖景。“全鎮最多一萬五六千頭牛,家家指望這些‘寶貝’發家致富”。張溝村王寺溝組村民王金亮回憶道。然而,“繁榮”背后是生態保護的危機壓力與“只見牛跑、不見錢來”的效益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護生態與保增收的雙重壓力,一場關乎產業發展的深刻變革在青山間拉開帷幕。交城縣龐泉溝鎮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目標,聚力肉牛品種改良、科技賦能、市場突圍……歷經艱難探索,成功實現了“減畜不減收、提質又增效”,在守護呂梁山東麓生態屏障的同時,奏響了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青山牧歌。
破冰
“牛一多,好草場就那么幾片,根本不夠啃。”王金亮指著遠處的山坡,道出了當時普遍的困境。龐泉溝鎮三級主任科員王志根用了一個讓村民們既陌生又警醒的詞:“生態承載量!”這個來自生態學的概念,如同一記重錘敲在渴望致富的村民心上。一邊是賴以生存的養殖產業,一邊是倍需呵護的青山綠水,該何去何從?
“鎮黨委的思路非常明確:必須降數量、提質量,核心抓手就是品種改良!”鎮黨委書記張繼國回憶道。然而,道理易懂,實施維艱。“減數量就是減收入。改良?誰知道新牛種能不能適應?萬一砸手里呢?”養殖戶們疑慮重重。基層干部們磨破了嘴皮,換來的往往是沉默或直白的抵觸。
轉機,出現在一次尋常的出診:“志根!我家懷犢的母牛不行了,快幫我想想辦法!”王志根抓起外套就直奔養殖大戶王小平的牛棚。經過數小時的緊張救治,牛兒轉危為安。聊天時,王志根再次提起改良:“老王,你是大戶,更是黨員,這生態的擔子,咱得帶頭挑啊……”王小平搓著手,沉默片刻,終于抬起頭:“說實話!咱是黨員,不帶頭誰帶頭?我跟家里合計合計,這事兒,差不多能行!” 一句“差不多”,如同冰河解凍的第一聲脆響,為艱難推進的改良工作撕開了關鍵突破口。
攻堅
科技賦能提質效
思想通了,行動要迅速跟上。黨員帶頭,群眾跟進。在交城縣委、龐泉溝鎮黨委的強力支持下,成立了肉牛產業專班,資金、設備迅速到位,一個簡易的肉牛品種改良實驗室在鎮里落成。凍精保存、人工授精、疫病防控……黨員干部帶頭學技術、搞攻關,夜以繼日,常常通宵達旦。科學的育種方案取代了傳統的自然配種,優質西門塔爾等凍精被引入。
當第一批經過科學改良的小牛犢健壯地降生,并展現出遠超本地牛的生長速度和骨架體型時,觀望的養殖戶們眼睛亮了。養殖戶李二模算起了賬:“以前養土牛,辛苦一年頂多長到五六百斤。現在這改良牛,科學喂養下,成牛能突破千斤大關!”武文軍則看重品質溢價:“人工改良的牛體型好、長得快、肉質優,市場上搶手得很,價錢更硬氣!”
科技的力量與示范效應迅速擴散。短短幾年間,一場靜悄悄的“牛革命”席卷龐泉溝:
數量之變:全鎮肉牛存欄量從高峰期的近16000頭,科學調減至12000余頭,草場壓力得到根本性緩解,植被恢復生機。
質量之躍:累計完成肉牛品種改良超過5000頭,改良牛占比顯著提升,成為產業主力。
效益之增:僅品種改良一項,就可為全鎮養殖戶直接增收超500萬元,效益提升30%以上。
生態之復:超載放牧得到遏制,山林草場休養生息,水土保持能力增強,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改善,綠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鮮亮。
這組沉甸甸的數據,標志著龐泉溝鎮成功實現了“減畜不減收、提質又增效”的戰略目標,在守護呂梁山東麓生態屏障的同時,牢牢兜住了民生發展的底線,為資源依賴型地區轉型升級提供了生動的地方樣本。
突出重圍天地寬
探路
品種改良的戰役初戰告捷,青山間的牧歌剛剛奏響歡快的音符,市場的無形之手又帶來了新的考驗。肉牛價格周期性波動、外地規模化養殖場的競爭加劇、銷售渠道單一依賴“二道販子”導致利潤被層層盤剝……這些問題,如同籠罩在養殖戶心頭的陰云。
“市場波動是常態,但被動挨打絕不是出路!我們要主動出擊,在波動中捕捉機遇!”龐泉溝鎮黨委書記張繼國的話擲地有聲。黨委、政府再次站到了引領突圍的最前沿。一支由黨委書記親自帶隊,包括多名養殖大戶和合作社負責人的考察團,奔赴鄰縣文水的一個大型現代化肉牛交易市場。
踏入市場,聲浪撲面而來。此起彼伏的“哞哞”牛叫、買賣雙方激烈的討價還價、穿梭不停的運輸車輛,構成了一幅活生生的肉牛流通全景圖。考察團帶來的幾十頭改良牛很快被相中成交,價格也比在本地零散銷售高出不少。這次“實戰演練”讓養殖戶們大開眼界,也看清了痛點。
“這市場是真熱鬧,買賣也方便”。養殖戶老劉感慨,“可咱自己拉牛過來,運費、場地費、檢疫費、人工費,雜七雜八一扣,這多賣的錢又填進去不少!”王志根現場給大家算了筆明白賬:“一頭500斤左右的改良架子公牛,在規范市場集中售賣,價格透明公平。一斤肉哪怕只多賣1塊錢,就能多收入500元。刨去運輸、場地租金、飼草等成本,凈增300塊穩穩當當!遇上行情好,多賺上千元都有可能。這對養殖戶來說,可是實打實的增收!”還有人敏銳地提出:“要是咱們自己鎮里也能建個像樣的交易市場,這筆‘冤枉錢’不就省下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黨委書記聽著大家的議論,目光堅定:“帶大家來,就是取真經!想想我們龐泉溝的市場,該怎么建,怎么管,才能讓咱養殖戶真正得實惠?”
抱團聚力強筋骨
轉型
考察歸來的思考和養殖戶的呼聲,與鎮黨委、政府的謀劃高度契合。擺脫市場困境的路徑在反復研討中逐漸清晰:對內強筋健骨,對外暢通血脈。
“協會+標準”:凝聚合力,提升內力。在鎮黨委的推動下,“龐泉溝鎮肉牛養殖協會”正式成立。協會的首要任務,就是整合全鎮分散的養殖戶和合作社資源,提升龐泉溝肉牛的整體品質穩定性和市場信譽度。
“平臺+直通”:打通銷路,減少費用。協會利用自身組織優勢,主動出擊,最大限度減少中間流通環節,讓養殖利潤更多地留在養殖戶手中。
“信息+金融”:強化支撐,抵御風險。協會建立市場信息共享機制,及時向會員傳遞價格動態、供需變化。同時,在鎮黨委協調下,與當地農商行等金融機構合作,解決養殖戶在品種改良、擴大規模、應對市場低谷時的資金周轉難題,增強產業抗風險能力。
展望
牧歌悠揚向未來
從昔日“靠山吃山”的粗放式擴張,到今日“量減質提”的科技化改良;從過去單家獨戶“提籃小賣”的被動局面,到現在“抱團出海”直通市場的主動作為,龐泉溝鎮的肉牛產業完成了一場深刻的綠色蛻變與韌性升級。這條轉型之路,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偉力。
站在新起點,鎮黨委書記張繼國的總結鏗鏘有力:“鄉村振興是場硬仗,我們打的‘兩場戰役’——護綠要守住生態紅線,增收要兜牢民生底線。品種改良破解了生態困局,打通市場屏障才能實現持續增收。”
當金色的暖陽再次灑滿龐泉溝的山林草場,交城的肉牛養殖產業正昂首闊步,奏響一曲“綠色+富民”的時代新牧歌!□ 文/郭超勇 王曉將 圖/郭超勇 馬亮亮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