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狡童
攬佬是真火,而且,不但在內娛火,還火到了海外。
海外最大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的數據顯示,靠著《八方來財》和《大展宏圖》兩首爆款歌曲,攬佬的月聽眾量突破300萬,超越了周杰倫,高居華語歌手第一位。而一首《跳樓機》,也讓LBI利比高居第三位,排在他身后的有陳奕迅和林俊杰。
另一位內地歌手汪蘇瀧也躋身前十,排名第七,他的歌曲《像雨天像晴天》也深受海外華人聽眾的歡迎。看起來,通過一首接一首的熱歌,內地歌手正在向外強勢輸出。
攬佬找到了“流量密碼”
誰都沒想到,一個來自廣東惠州的歌手,操著當地口音的普通話,用一首“孟菲斯說唱”,改變了華語樂壇的格局。
過去半年來,隨著《八方來財》和《大展宏圖》先后在海外爆紅,攬佬的Spotify月聽眾量也不斷飆升,目前已經超過300萬,成為“華男一”(華語樂壇男歌手一哥)。其實,攬佬不只是“華男一”,而是“世華一”,當前世界上最火的華語歌手。
在Spotify上,《八方來財》的走紅,起勢于2024年年底,飆升于2025年3月。數據上看,今年1月27日,《八方來財》的Spotify播放量不過218萬,在這之后,播放量開始飛漲,日播放量從百萬漲到300萬,總播放量在7月8日超過3800萬,增長了超過16倍。
與此同時,攬佬的另一首歌《大展宏圖》也開始在Spotify上走紅,播放量從3月30日的130萬,漲到了現在的1300萬+,三個月播放量也漲了近10倍。
普遍認為,攬佬歌曲走紅,跟短視頻傳播有關,但一首歌曲的爆紅,除了傳播機制,也需要契合某種社會情緒。
穿越經濟周期的當下,“破財”不再時髦,“來財”才是王道,于是,一句“來財,來”讓大家仿佛看到了“賽博財神爺”,并爭先恐后的要拜一拜。
就像在Bistro和Omakase盛行的同時,手頭越來越不寬裕的人們厭倦了“精致化”,轉而從“煙火氣”尋求滿足,攬佬的歌曲大概也是偶然把到了這一脈,點燃了聽眾的樸素心愿:別整那么多虛頭巴腦的,“來財,來,來財,來!”
攬佬的火并不限于華語樂壇,《八方來財》和《大展宏圖》一度沖進英國、德國、意大利、印度、沙特、土耳其、冰島、尼日利亞、保加利亞和埃及等數十個國家的Spotify飆升榜,大有全球蔓延的趨勢。
這無疑跟攬佬歌曲的“孟菲斯說唱”風格有關,借助短視頻的魔力,這種全世界都能聽懂的“音樂語言”幫他打通了全球網絡的任督二脈,成為攬佬的“流量密碼”。
內娛熱歌承包華語樂壇
2025年上半年的華語樂壇,可以說被內娛熱歌承包了,先后推出新作的老牌巨星陶喆和蔡依林,也沒能搶到多少風頭。
攬佬雖然很火,但《跳樓機》更火。這首歌不但在內娛實現“全網冠”,還紅遍中國港臺和東南亞。
今年1月底2月初,《跳樓機》的Spotify播放量不過40來萬,如今已經超過6700萬,五個月來播放量漲了超過150倍。LBI利比在Spotify上火的歌曲不只有《跳樓機》,還有《小城夏天》、《或許》和《洛杉磯》,這讓他的月聽眾量排名第三,僅次于攬佬和周杰倫。
在中國臺灣,今年上半年最火的歌曲無疑是《跳樓機》,在體現臺灣音樂流行趨勢的KKBOX年度累計榜上,兩個版本的《跳樓機》進入前五,其中,原版排第一,翻唱版排第四。不出意外,《跳樓機》將會成為今年KKBOX的華語年度第一。
有意思的是,KKBOX年度累計榜上半年最火的前十首歌里,有一半的歌曲來自內地歌手,除了《跳樓機》,汪蘇瀧的《像晴天像雨天》(#3)、于東然的《有一種遺憾叫我們》(#9)和李宇春的《是你》(#10)。
這些歌曲基本上分成兩類,一類是《跳樓機》這樣的短視頻熱歌,另一類是熱劇的OST,比如熱劇《難哄》有多首歌曲上榜。雖然兩條路徑看起來相對獨立,但它們有時也會交叉:比如劇集OST通過短視頻剪輯走紅,而短視頻爆款反過來也被選入影視劇當作插曲。
所以,說內娛熱歌承包華語樂壇一點都不夸張。今年上半年,短視頻和熱劇的協同效應,進一步放大內娛的新興渠道優勢,讓華語樂壇進入了內娛的“節奏”。
內地歌曲強勢輸出到港臺市場并不是新鮮事。回顧KKBOX年度累計榜,2017年至今,《體面》(于文文)、《我們不一樣》(大壯)、《綠色》(陳雪凝)、《少年》(夢然)、《你的答案》(阿冗)、《星辰大海》(黃霄雲)和《我會等》(承桓)等內地歌曲先后躋身年度前十。《體面》和《我會等》還拿過年度第一。
華語樂壇的重心向內娛結構性轉移這個趨勢早已發生,只是在2025年表現得比較突出。過去,內地市場更多被視為“貨架”,如今,內地歌手正在一統華語樂壇的審美。
華語樂壇巨變?
Spotify月聽眾量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日更數據,反映的更多是當下的熱度。攬佬和LBI利比能夠名列前茅,跟歌曲的當下熱度關系很大。如果看粉絲量(Follower),周杰倫在Spotify仍然遙遙領先。
在動態數據上超越周杰倫,并不難。Higher Brothers和王嘉爾的Spotify月聽眾量都曾一度超過周杰倫。Spotify上播放量最高的中文歌,也不是周杰倫的歌曲,而是周興哲的《你,好不好?》。(同時也是Spotify上首支播放量破億的中文歌)
拼數據,周董也沒帶怕的,他仍然是Spotify上破億歌曲最多的華語歌手,而且,周杰倫的強并不只是強在數據,而是強在通過作品沉淀出來的文化影響力,這種文化影響力并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褪色,至今仍然為年輕人津津樂道。
相反,盡管過去這些年熱歌一茬接一茬的出現,卻始終沒有改變外界對于“華語樂壇完蛋了”的刻板印象,因為,這些歌曲數據再好,始終只是短期的流量狂歡,而這些熱歌背后的歌手也始終只是平臺的“動態數據”,沒有成為被廣為認知的文化icon。
華語樂壇需要變化是一定的,正在發生變化也是一定的,攬佬的“動態數據”并不能證明新一代歌手真的超越了周杰倫,但這種變化本身仍然具有一定的討論價值。
長期以來,華語樂壇更多是文化精英們至上而下的灌輸,如今,攬佬和LBI利比等小城歌手們,借助新興渠道的力量,用一點點信手拈來的“煙火氣”和實實在在的底層生存哲學,自下而上的改變著華語樂壇的生態,哪怕他們目前更多只是平臺的“動態數據”,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影響力。
光靠小城歌手們自己,或許很難形成文化影響力。周杰倫能成為周杰倫,靠的不只是他的個人才華,也是他背后專業團隊協作的結晶,是傳統媒介參與構建的集體情懷。隨著媒介的變化,過去的模式已經失靈,行業需要幫助新一代人建立自己的坐標。
當下的華語樂壇,不缺熱歌,也不缺歌手,地大物博的內地也有著足夠多的“煙火氣”,問題在于,如何在新媒介語境下,汲取傳統唱片業的經驗,形成一套把音樂做成“文化”的新方法,讓那些轉瞬即逝的“動態數據”,真正沉淀下來,變成可被記住、被言說和被延展的文化內容。
華語樂壇真的發生巨變了嗎?數據上看確實如此,但變得更好還是更差?每個人心里有一桿秤。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