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三聯生活周刊》做過記者,同時還負責寫一個音樂專欄。記得是2006年的某一天,我們主編朱偉提醒我:“那個音樂專欄你已經兩期沒寫了。”我說:“在沒有音樂的年代,還寫音樂是可恥的。”當然,這是句玩笑。但我當時心里真的認為音樂已死。那時候最熱鬧的是選秀。
我記得2011年英國樂評人西蒙·雷諾茲出版了一本書《回潮熱:流行文化對過去的自戀》,他在書中表達了他的一個困惑:為什么千禧年都過去十年了,流行文化還一直躺在懷舊的溫柔鄉里遲遲不肯出來?
不知道今天雷諾茲面對大型科技平臺和人工智能時,是否能搞明白那個遙遠的2011年腦子里發出的這個問號。
我可能比很多人更敏感地意識到數字時代的到來對音樂的毀滅。1997年,我第一次在網上聽到MP3歌曲,當時可以用欣喜若狂來形容我的心情,因為我居然很容易就聽到了我想聽到的歌曲,盡管音質和CD無法比。當時,我看到媒體采訪一些音樂人,他們對互聯網這個新生事物充滿信心,一個英國音樂人說,我將來制作唱片,不用去美國找樂手,可以讓他們把音軌錄好發到我的郵箱,這樣我在倫敦就可以完成唱片制作。我看完這篇采訪后卻想到的是,你方便了,我也方便了,可以直接聽MP3,不用買你的唱片了。
1998年,我寫了一篇《MP3殺死唱片業》的文章,很多人看了說我瞎說。當然,他們那時還不知道電子郵箱是什么,可以理解。果然,1999年,一家叫Napster的網站上線,把無數專輯放到網上共享;2001年,Napster最終輸了官司,關閉了網站,它只存在了兩年的時間,但它點燃了摧毀唱片業炸彈的導火索。
2000年是全球唱片業最后的輝煌,這一年,音樂行業創造的音樂價值是367億美元。從此,唱片業一路墜崖式跌落。當然,如果你現在去查2024年全球音樂銷售數據,會發現是296億美元。但是別忘了,2000年的367億可大都是實打實的唱片銷售,2024年的296億,付費部分只占7.52億,這些付費者想聽的還是那些過去的經典。更多價值歸于了平臺。
今天談論音樂,不是比較哪位歌手有什么熱門歌曲或是好評如潮的專輯,甚至是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唱片封面設計,音樂愛好者的日常談資都不復存在了。人們只是模模糊糊記得有些人像趕火車一樣從眼前匆忙而過。
有人說,今天聽音樂的方式跟過去不同了。從人們在田野靠口耳相傳聽音樂開始,聽音樂的方式一直在改變,但音樂一直是中心——人們借助新型媒介傳播美好的音樂。2000年之后,創造音樂的人還在,但幫助創造音樂的方式少了。音樂讓位于流量,好音樂越來越少。這一點,古典音樂早就做過示范了。
原標題:《晨讀|王小峰:只有流量,沒有音樂》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王小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