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杯馬上就要開打,中國女籃的12人大名單出來了,王佳琦和陳明伶落選,最讓人琢磨不透的點其實不是誰沒上車,而是整個陣容只帶了倆內線——韓旭和張子宇,這操作一出,網友直接對噴起來,有人說這是信任鋒線和速度,有人覺得這是擺爛式冒險,怎么看都不像是“穩字當頭的配置,畢竟亞洲杯雖然對手身高一般,但真就不怕遇到澳大利亞那種高舉高打的隊伍嗎。
名單一出來,分布很清楚,四個后衛、六個鋒線、兩個中鋒,乍一看像是要打極限小陣容,教練組明顯想把節奏提起來,畢竟亞洲杯這幾年,日韓的速度流越來越多,轉身就能拉開分差,說白了,這是擺明了要跟人拼跑、拼快,鋒線球員多一點,籃板和防守空間都能照顧到,但內線只有兩個人,真要遇到犯規麻煩或者傷病,場面可就尷尬了,尤其韓旭這種主力,打滿全場肯定吃不消,張子宇雖然身高夠,經驗和身體對抗還沒完全跟上,這種用人結構,怎么看都像是下了一步險棋。
其實從熱身賽看出點苗頭,張子宇有時候被雪藏,教練明顯是在保護她,既怕暴露太多,也怕提前受傷,畢竟這是她成年隊大賽首秀,壓力和關注度都不小,澳大利亞那場直接沒讓她上,外界議論挺多,但教練組的思路很清晰,寧愿多用鋒線去拼,也要把內線當成底牌留到關鍵時刻,問題來了,亞洲杯上場次數多、節奏緊,真到淘汰賽,體能和輪換深度就見分曉了,到時候對手盯死韓旭,鋒線分擔籃板壓力,能不能頂得住,誰都說不好。
別看現在說得輕松,其實中國女籃這波操作也算是被現實逼的,這套陣容少了李月汝、李夢,內線天賦直接下降一個檔次,鋒線和后衛要挑起更多活,尤其防守和籃板球,熱身賽上能看出來,大家搶板子都很拼命,甚至有點像男籃的“全民皆兵打法,關鍵時刻鋒線都要下去搶,進攻端則主打速度,推轉換,希望用整體配合和體能壓制對手,但這種打法有個硬傷,就是后衛儲備太薄,萬一對方全場緊逼、夾擊,后場出球壓力特別大,李緣、王思雨這些人得輪番扛,真遇到點狀況,教練也沒太多后手。
小組賽分組來看,韓國、印度尼西亞、新西蘭,真正威脅中國女籃的就是韓國,韓國女籃老牌強隊,但最近也在新老交替,整體實力和中國還是有差距,正常發揮能過關,問題是淘汰賽可能遇到日本或者澳大利亞,這兩支隊伍風格完全不一樣,日本主打速度和三分,澳大利亞就是典型的內線壓制,去年亞洲杯決賽,澳大利亞內線沖擊力讓中國女籃一度吃緊,這次只帶倆中鋒,真遇到她們,怎么化解對抗、保護籃板,考驗的不只是球員,更是教練組的臨場應變。
說白了,這份名單背后的邏輯就是押注鋒線和速度,放棄傳統的“雙塔思路,想用一套“新女籃打法去跟亞洲主流抗衡,風險肯定有,好處也很明顯,如果能打出速度和整體協作,鋒線多點開花,未必不能走到最后,但一旦有人受傷,或者對手專門針對內線猛攻,陣容深度和應變空間就會捉襟見肘,尤其張子宇這種大賽經驗有限的新人,能不能扛住壓力,萬一關鍵時刻掉鏈子,誰都替她捏把汗。
其實現在的中國女籃,早就不是那種靠一兩個明星球員帶隊的年代了,教練組用人思路也比以前激進不少,這次12人名單出來,網上爭議不少,有人說是“以快制高,也有人覺得是資源有限下的妥協,說到底,這種用人和戰術調整,其實也是在給年輕球員更多機會,尤其像張子宇這樣的新人,只有真刀真槍地打,才能看到她們的上限,畢竟亞洲杯不是終點,后面還有奧運資格賽等著,球隊必須在大賽里提前磨煉陣容和心理承受力。
只能說,這份名單確實讓人捏一把汗,但并不是毫無亮點,鋒線多、輪換快,可能會打出以往少見的快節奏籃球,內線只剩兩人,反而能逼著全隊去拼每一個籃板、每一次防守,這種全民皆兵的氣質,多少帶點中國女籃這些年“逆風翻盤的底色,當然了,真到了生死戰,能不能頂住日韓澳的沖擊,還是得看教練組臨場應變和球員的發揮,球迷也別只盯著短板看,畢竟女籃已經連續幾年在大賽證明自己,哪怕陣容有短缺,也不是輕易能被擊倒的隊伍。
亞洲杯12人名單一出,爭議和壓力同時撲面而來,外界擔心的不無道理,但現在中國女籃的思路很明確,就是用速度和鋒線去沖擊亞洲強隊,能不能頂住考驗,看的是全隊的執行力和團隊性,至于結果如何,大家都清楚,拼到最后一刻才是這支球隊的氣質,如果說這屆亞洲杯還有什么最大看點,那就是看這套“小快靈+兩內線陣容,能不能頂住日韓澳的壓力,打出屬于中國女籃的信心和風采,球迷們,準備好點贊回懟吧,比賽見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