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自6月10日倫敦會議中美兩國宣布“就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措施框架達成原則一致”之后,持續了快半年的中美貿易大戰似乎告一段落,但實際上特朗普一直沒有停止針對中國的圍堵布局。
進入7月份以來,美國接二連三地在中國周邊搞事情,取得了至少兩項重大進展。
其一是7月3日美越達成貿易協定框架,美國對越南關稅降至20%,越南對美商品免關稅,但協議包含針對第三國轉運商品的40%懲罰性關稅條款。
這份貿易協定公布之后,中國商務部當天就發表談話,批評這份協議實為犧牲中國利益換取關稅優惠。
在一向言辭溫和的中國商務部,這次表態的言論堪稱激烈:“事實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堅決捍衛自己的原則和立場,才能真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strong>
贏麻了又贏麻了
在全球貿易棋盤的關鍵落子時刻,越南以三重讓步換取美國關稅優惠的協議看似互惠,但其背后暗藏的戰略布局正將借道越南規避關稅的中國制造企業推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首先我們要了解:越南承諾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絕非簡單的貿易便利化措施。當美國農產品與肉類產品以零關稅優勢涌入越南市場時,承受著20%以上關稅的中國同類商品瞬間失去了價格競爭力。
越南消費者的餐桌因為這次關稅協議肯定會發生劇烈改變,而中國農產品出口商在越南市場的份額則面臨美國競爭品的系統性侵蝕。
這一次,越南不僅向美國社交媒體敞開數字國門,更批準馬斯克的星鏈系統落地運營。這種基礎設施層面的開放,標志著越南在獲取技術紅利的同時,也讓渡了部分數字主權。
美國標準隨資本和技術悄然植入,越南本土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
越南副總理會見美國貿易代表
當然,中美農產品在越南的價格競爭,或者越南媒體的開放只不過是表面現象,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市場規則的全面重塑。
協議中最具殺傷力的條款,當屬對經越南中轉出口美國產品最高征收40%懲罰性關稅的設計,這個條款直戳“越南制造”背后的中國基因,中國企業通過“零部件越南組裝”或“簡單更換標簽”的貿易規避模式將不再有效。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調查數據揭示了嚴控的根源:越南輸美商品中,中國原材料與零部件的綜合占比超過70%,其中智能手機的核心部件依賴度超80%,光伏組件原料超75%,化工原料更達85%。
特朗普和盧特尼克等人早就掌握了中國企業的這種打法,并且就是奔著讓你徹底沒法玩來的,因此其一出招就刀刀見血。
從海關數據實時監控到突擊驗廠特權,從全鏈條物流核查到“實質性轉型”標準的從嚴認定,美國商務部的這套組合拳幾乎封死了中企傳統規避路徑。
中國企業在越南的工廠
眼下國內市場的飽和與美國的關稅壁壘,迫使大批中國家電企業和電子產品企業將越南等東盟國家作為戰略跳板。這幾年,中國家電企業到東南亞開廠的不在少數,而且數量還在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短期看,越南享受關稅從46%降至20%的紅利,吸引著高端制造業投資;但卻讓中國在越南的制造企業面臨無休止的危機:
滿足“實質性轉型”需重建供應鏈,合規成本成倍增加;美國人突擊驗廠隨時可能導致生產線停擺;數千家中小企業的傳統模式在即將到來的嚴苛監管下瀕臨瓦解。
山雨欲來,某些中國龍頭企業已啟動應急機制——TCL提升越南工廠本土采購比例,格力在泰國增設壓縮機生產線。
但與資源多、人脈廣、信息靈通的大企業相比,更多中小企業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資金與技術門檻可能成為難以逾越的天塹。
暴雨將至
正好像那句俗話: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每一個個體都只不過像是一粒塵埃。
但最大的威脅在于:越南可能是美國在新一輪博弈中拿下的第一枚棋子,越南的妥協可能將擴散至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直至整個東盟,而東盟是如今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其破壞性后果不言而喻。
第二件事則是7月3日美國與剛剛在巴印沖突中吃了大虧,被打得顏面掃地的印度達成了新一輪“十年防務合作框架協議”,美國計劃將向印度出售其先進的F-35隱身戰斗機、P-8反潛巡邏機等裝備。
有軍事觀察家預測,F-35的引進將重構南亞空中力量平衡,美國外銷版的F-35Block 4版本配備AN/APG-85有源相控陣雷達,對雷達反射面積1㎡的目標探測距離達220公里,并可與印度現有P-8I反潛機(已裝備AN/APY-10雷達)形成??諈f同。
據印度國防部消息人士透露,首批24架F-35A的采購預算已列入2025-26財年計劃,總價值約42億美元,包含120枚AIM-120D中距彈。
F-35畢竟比陣風要強一些
對剛剛得知巴基斯坦將采購中國產殲-35的印度來說,F-35的引進不啻于雪中送炭,因為F-35畢竟是五代機,而法國的“陣風”充其量只能算四代半。
也有人預測,等印巴兩國的五代機陸續到位,說不定未來在南亞上空真的能看到F-35對決殲-35的壯觀場面。
自2010年之后,美國和印度的軍事合作不斷加深,2016年,美印簽訂《后勤交流協定備忘錄》,允許印度海軍軍艦使用美國的迭戈加西亞基地進行補給;
2018年,美印又簽訂《通信兼容與安全協議》,使印軍的Link-16數據鏈與北約體系兼容,兩年之后,雙方再簽訂《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隨后美軍方開始向印度軍方提供厘米級精度的GPS軍碼信號。
這三大協議加上這次的新版雙邊國防合作框架協議,印度已經事實上具備了“五眼聯盟”外圍成員的合作水平。
走路都帶風了
實際上,隨著俄羅斯陷入烏克蘭戰爭的泥潭,無力為印度提供其所需要的軍事援助,加上中國的強勢崛起和與中國存在緊密軍事合作的巴基斯坦不斷得到新型軍事裝備,印度加速向美國靠攏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美印軍事合作持續加深,對中國的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鑒于印度此前長期在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中扮演“制衡者”角色,例如多次拒簽聯合聲明,美印軍事綁定后,印度可能進一步淪為美國在這類機制內的“代理人”,導致中俄主導的協作框架陷入無效化,甚至推動中俄邊緣化印度以維護機制功能。
此外,印度借美國支持提升軍事自信,可能弱化在中印邊境談判中的誠意,甚至重演2020年加勒萬河谷式沖突,加劇邊境緊張。
加上美國可能以提供軍事援助為籌碼,要求印度配合美國在南海、臺海等議題上“選邊站”,實質是將印度綁定為美國印太戰略的“南部支點”。
搞事情添麻煩的能力還是有一點的
將來若印度在臺海等問題上配合美國挑釁,可能迫使中國在西部邊境與東部海域兩線應對,這也是我們經營西南多年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從短期來看,美印協議可能會加劇中國西線軍事壓力和印太圍堵態勢,但印度對華供應鏈依賴、經濟脆弱性及美印互信短板,依然為中國留下反制的空間。
倫敦會議之后,中美兩國在經貿領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緩和,例如美國放開對中國芯片出口限制,中國也放松了稀土出口限制,但美國在地緣戰略上圍堵中國的布局卻始終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只能說,倫敦會議的友好協商、“坦率交流”和美國人會后的實際行動反差巨大,他們幾乎從來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在中國周邊埋釘子的機會。
70多年來和美國人打交道的經驗證明:不管美國人嘴上說得多好聽,一定要聽其言觀其行,而且絕對不能放松警惕,搗亂,失敗,再搗亂,直至徹底失敗,這就是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最終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