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被制片人當眾嘲諷 " 臉有問題 ",到拿下金雞獎影后——張小斐的 " 逆襲 ",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她曾是舞蹈科班出身,卻在大熒幕屢屢碰壁,演小品跑龍套時被批 " 上不了臺面 ",那些年的她,仿佛被命運按下了 "靜音鍵",再多努力都掀不起水花。

直到《你好,李煥英》橫空出世,她飾演的李煥英一角,用最質樸的演技戳中千萬觀眾淚點,不僅讓影片狂攬 54 億票房,更讓自己一夜爆紅。
各大平臺粉絲瘋漲千萬,媒體曝光度史無前例,第 34 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第 24 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大獎等榮譽接踵而至。

那些曾被輕視的過往,忽然成了最動人的注腳——原來,張小斐之前所有的蟄伏,都在等一個厚積薄發的瞬間。
然而,爆火之后的張小斐卻出現資源斷層——僅僅在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之少年行》中客串亮相,綜藝邀約也寥寥無幾,幾乎銷聲匿跡了 18 個月。
事業粉們為此急得團團轉,因而難免讓人懷疑《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票房達到 54.13 億與張小斐沒有截然關系。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前不久,張小斐 " 突然 " 與賈玲分道揚鑣了,張小斐自稱是基于自身對職業發展的需求以及公司戰略調整,不過外界也有傳言說二人 " 拆伙 ",想必實情也只有她們自己心里清楚嘍。

離開賈玲的張小斐,像被抽走了主心骨的航船,在演藝浪濤里左搖右晃。
新劇一部接一部地拍,電視劇電影輪番登場,可曾經的熱度像被戳破的氣球,簌簌往下掉,差評反倒像潮水般涌來。

就說《交換人生》,她明晃晃掛著主角頭銜,鏡頭卻少得像吝嗇鬼撒錢,晃了幾下就沒了影。觀眾看得直撇嘴:"預告片里的她,已經是全片能看的所有了,正片?不看也真沒啥損失。"

這話聽著刺耳,卻藏著幾分無奈——從前憑一個角色就能讓全網喊 " 媽 " 的她,如今攥著大女主角劇本,卻活成了故事里可有可無的影子。
雖無惡意,但這般落差,誰看了都得暗嘆一聲:這船,搖得確實有點兇。

或許是觀眾一時難以接受張小斐由 " 國民老媽 " 向 " 惡女 " 的轉型,導致票房很低,但更深層的原因,或許在于她對劇本的選擇未能貼合自身的特質——影片劇情邏輯松散且套路陳舊,與她的適配度不高。

我們固然不鼓勵演員被單一角色禁錮,卻也不認同毫無篩選地接演,仿佛急于抓住一切機會般缺乏規劃,像個餓狼似的。
當然,也不能全怪張小斐,在《惡意》這部作品中,雖然有多位演技扎實的大咖加盟,可奈何不爭氣的陳思誠再度沿用老套的創作模式,難免給人一種低估觀眾審美、試圖以固有套路博取票房的感覺,仿佛認為觀眾是只會送錢的 " 傻子 "。

而張小斐或許寄望于依托陳思誠的創作班底實現突破,卻沒料到現實給了一記清醒的耳光。
從目前來看,張小斐選擇出演《惡意》確實難言明智,如此一來,即便有陳思誠加持,也難以挽回頹勢。

《惡意》的票房像塊投入湖面的冰,沒激起多少漣漪就沉了底,但要
憑這就給張小斐的演藝路釘上 " 死局 " 的標簽,未免太急了些。
畢竟她手里的劇本沒斷過,從電視劇到電影,挑的角色也總想跳出從前的框框——可問題就出在這兒:選本子的眼光像蒙了層霧,總差著點準頭。

有的戲里,她鉚著勁想演出新花樣,劇本卻像塊沒發好的面,硬邦邦撐不起人物;有的角色看著光鮮,鏡頭卻剪得稀碎,觀眾剛想入戲,她的戲份就戛然而止。
就像這次《惡意》,她敢挑戰亦正亦邪的媒體人,勇氣確實可嘉,可故事里的邏輯漏洞比篩子還多,觀眾看得云里霧里,哪還有心思琢磨她的演技?

與其說票房遇冷是她的 " 滑鐵盧 ",不如說這更像個醒目的路標:演員選劇本,就像登山選路線,光有往上爬的勁兒不夠,還得看清腳下的路到底通不通往山頂。
現在的她,就像站在岔路口,左手是熟悉的舒適區,右手是沒走過的險坡。

偶爾走岔幾步不打緊,但下一次抬腳前,總得把地圖看仔細些——畢竟觀眾的眼睛亮著呢,劇本里藏著的誠意,比任何噱頭都管用。
回頭細想,賈玲與張小斐的合作雖成就了經典角色,卻也在無形中讓觀眾對張小斐形成了刻板印象,即便二人如今各自發展,這種印象仍未完全消解。

對演員而言,若演技尚未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選擇自己更擅長的角色或許是更穩妥的做法——即便可能因角色重復遭詬病,至少能避免作品冷清的尷尬,也能保持一定的職業熱度。
這其實也是不少演員在發展中會選擇的路徑,畢竟在行業里穩步立足,本身就需要權衡與取舍。

真心期待張小斐能在未來的作品中,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驚喜,徹底打破當下的瓶頸與尷尬。
畢竟,真正的演員從來不是被某一個角色定義的,而是在不斷的探索中,用一個個扎實的角色,為自己的演藝生涯寫下更豐富的注腳。

期待張小斐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遠,用實力帶來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