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和文末!
2024年7月10日,歐洲議會以523票支持、75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shù)通過決議,宣稱中國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制“違背國際貿易規(guī)則”,敦促中方“立即撤銷限制措施”。
該決議于中歐峰會召開前夕發(fā)布,凸顯了歐盟在稀土議題上的急切立場,然而,中國明確表示稀土出口管理具有充分法律依據(jù),并批評歐盟在出口管制問題上存在雙重標準。
歐盟為何近期頻繁向中國施加壓力?是否意味著其全面倒向美國?
歐盟的雙重標準與戰(zhàn)略焦慮
歐盟此次決議的出臺正值中歐峰會前夜,其政治意圖不言自明。歐盟指責中國的出口管制“違反國際貿易規(guī)則”,但這一指控本身存在明顯矛盾。
實際上,歐盟在關鍵原材料領域的出口管控由來已久,例如,其在2023年通過的《關鍵原材料法案》就明確設定了敏感技術出口的限制條款。
這種“我可以制裁你,你不可以反制我”的邏輯,暴露出歐盟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霸權思維。
歐盟的焦慮源于對中國稀土資源的高度依賴,歐盟80%的永磁體供應來自中國,其中用于電動汽車的釹鐵硼磁體幾乎全部依賴中國提煉的稀土氧化物。
供應鏈的脆弱性令歐盟企業(yè)擔憂可能面臨中斷風險,6月25日,歐盟駐華大使公開表示,稀土材料短缺已對歐洲制造業(yè)造成顯著影響,特別是在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領域。
而中國掌握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產能,實施出口管制后,部分歐盟企業(yè)遭遇稀土原料短缺問題,寶馬慕尼黑工廠因釹鐵硼磁體不足被迫停產兩周。
因此,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歐盟推出《關鍵原材料法案》,計劃到2030年實現(xiàn)30%的稀土自主供給。
美國的暗度陳倉與供應鏈困境
歐盟的強硬態(tài)度背后,顯然有美國的推波助瀾。自2024年12月中國對鎵、鍺等關鍵稀土元素實施出口管制以來,美國通過第三國轉口稀土的行為日益猖獗。
美國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進口依賴中國,但其國內幾乎沒有獨立的稀土提純能力,為了規(guī)避中國的出口限制,一些美國企業(yè)通過泰國、墨西哥等第三方國家轉運稀土。
兩國全年從中國進口的4000噸銻,最終經(jīng)過偽造文件、更改產地標簽的方式流入美國軍工產業(yè),而這些國家本身并不具備發(fā)達的稀土產業(yè)鏈,顯示出這些交易很可能涉及中國稀土的變相流通。
與此同時,美國的稀土供應鏈重建計劃進展緩慢,內華達州芒廷帕斯稀土礦雖被宣傳為“替代希望”,但其提煉純度僅達到82%,遠低于中國99.99%的技術水平。
美軍F-35戰(zhàn)機需要400公斤稀土、600公斤鈦和300公斤銻,離開中國供應鏈根本無法實現(xiàn)量產。
盡管美國國防部投資4億美元成為MPMaterials的最大股東,并計劃在2028年前建成第二座稀土磁鐵工廠,但該項目初期產能僅為中國的2%,并面臨技術和環(huán)保難題。
中國的反制組合拳
面對美歐的聯(lián)合施壓,中國的應對舉措精準有效。5月底上線的稀土全流程溯源系統(tǒng),為每批出口稀土分配唯一編碼,并通過衛(wèi)星追蹤物流路徑,已在墨西哥轉運港查獲3起涉走私稀土案件。
商務部還展示了泰墨海關造假文件復印件,揭露兩國非法倒賣行為的同時,暫停對印度稀土永磁體出口,導致印度80%的筆記本電腦生產線被迫停工。
中國在稀土技術方面的領先優(yōu)勢進一步鞏固了其主導地位,全球已發(fā)現(xiàn)的250種稀土礦物中,90%以上以伴生或共生形式存在,而中國掌握了萃取劑研發(fā)、催化劑應用等37項專有專利,使萃取劑成本僅為歐美企業(yè)的三分之一。
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稀土的非法流轉,迫使依賴轉運渠道的企業(yè)重新調整供應鏈策略。中國的監(jiān)管升級不僅保障了本國資源安全,也對全球稀土市場的規(guī)范化運行起到了積極作用。
歐盟的內部分歧
歐盟試圖擺脫稀土困境的過程充滿矛盾。
一方面,歐盟內部的稀土開采與加工能力有限,相關項目推進緩慢,且仍需大量從中國進口原材料。
另一方面,成員國在執(zhí)行層面各自為政,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警告稱,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只會被風浪擊垮。
德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中國持續(xù)限制釹鐵硼磁體出口,大眾、寶馬等車企的電動機產能將大幅下降,這促使德國政府私下尋求與中國展開技術合作。
此外,歐盟自身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引發(fā)爭議。2025年,部分成員國加強了對華技術出口限制,例如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和工業(yè)機器人控制器。
同時,歐盟的對華政策深受美國影響,在G7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手持稀土磁鐵道具,誣稱中國“將稀土武器化”,試圖拉攏美國共同施壓。
但G7最終聲明僅模糊提及“關鍵礦產領域的非市場化政策”,刻意回避點名中國,這種尷尬局面反映出歐盟在中美博弈中的戰(zhàn)略困境:既想迎合美國的地緣政治指揮棒,又難以承受與中國稀土“硬脫鉤”的代價。
稀土在高科技與國防工業(yè)的核心地位決定了其短缺可能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技術實力和安全保障,例如,美國的先進戰(zhàn)機生產高度依賴稀土材料,而其國內供應鏈的薄弱使其在稀土問題上尤為敏感。
其他國家如俄羅斯和印度,也因稀土供應受限而面臨類似挑戰(zhàn),而中國通過技術進步和政策創(chuàng)新,建立了全球領先的稀土供應鏈管理體系。
結語
稀土問題不應成為中歐關系的“絆腳石”,中國駐歐盟使團明確表示,愿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與歐盟共建“稀土命運共同體”,通過合資建廠、技術共享等方式實現(xiàn)互利共贏。
在這場無形的資源博弈中,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中方不謀求“稀土壟斷”,但堅決維護自身發(fā)展權益;中方反對將經(jīng)貿問題政治化,但愿意為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
信息來源原文記載于背景日報客戶端2025-7-11關于《歐洲議會通過涉華決議,中國駐歐盟使團: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原文記載于駐意大利共和國大使館經(jīng)濟商務處2023-3-28關于《歐委會正式發(fā)布《凈零工業(yè)法案》和《關鍵原材料法案》》原文記載于觀察者網(wǎng)2025-7-10關于《警惕!“美企竟這樣繞過禁令,偷拿中國關鍵礦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