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屬精品!
本號為公眾號《校尉講武堂》在頭條的主賬號,此外別無分號。
周六晚繼續在視頻號與西瓜視頻同步直播,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過去看看。
引子:
自從俄烏沖突爆發,關于俄羅斯是否會二次解體,就成為很多專業國際時事分析人員和非專業國際時事愛好者熱議的話題。
作為非著名戰略分析人員,對于此事的研判,校尉一直持相對開放的態度。
也就是說,校尉認為,在當前的情勢下,我們不能否認,俄烏沖突有可能導致俄羅斯二次解體,但也有可能,俄羅斯能夠熬過這次冷戰之后最嚴重的政治危機、軍事危機。
至于某些人說的俄羅斯越打越富、越打越強,大家當笑話聽聽就好。
因為戰爭是典型的負和博弈,要想在這樣的博弈模式中不遭受損失甚至獲取戰爭紅利,就必須在戰場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從對手身上割肉補貼自己——比如列強的殖民戰爭,雖然也有一定的戰爭損耗,但依靠對殖民地的掠奪與壓榨,列強始終是獲益的。
只是殖民時代已經過去,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環境中,俄羅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即便獲勝,也只能是慘勝,俄羅斯也許能夠通過吞下克里米亞和四州領土來安撫住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但在地緣政治和經濟層面付出的代價,卻已經遠遠超出了領土收益。
四州入俄,給了美國人最好的干預理由
尤其是在地緣政治層面,不管俄烏沖突的結果是什么,對俄羅斯來說,都是絕對的災難。
這就是標題所說的,俄羅斯也許不會二次解體,但其繼承自蘇聯的地緣政治格局,卻正在面臨第二次瓦解。
這種地緣政治格局,套用俄羅斯更為習慣、大家也更為熟悉的說法,就是所謂的戰略緩沖區。
校尉一直強調,也專門寫過文章,《大國就是需要戰略緩沖區》!
大國失去戰略緩沖區,不僅是大國的地緣政治災難,也是全世界的地緣政治災難。
一戰、二戰為什么相繼在歐洲爆發?兩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列強為何戰亂不斷?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歐洲地域狹小,列強之間缺乏足夠的戰略緩沖區。但凡有點風吹草動,有人就忍不住要先下手為強。
為什么蘇聯需要戰略緩沖區,因為在美蘇爭霸的全球布局中,美國憑借海權優勢,將軍事基地布設到了蘇聯周邊;為什么古巴導彈危機美國人會如此強硬,因為蘇聯捅到了其戰略緩沖區的后門;為什么新中國一定要出兵朝鮮,因為我們要保住京畿要地的最后一點戰略緩沖區……
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俄羅斯面臨的地緣政治困局,其實與抗美援朝之際的中國頗為類似:不反擊,敵人的刀就頂到了胸口,反擊,就必然會徹底得罪美歐等西方國家集團。
區別在于,當年的中國,即便知道被蘇聯算計,但依然服從了地緣政治的客觀規律,沒有選擇跟身邊搬不走的強鄰計較,而是選擇在朝鮮半島上與外來的強敵拼命。
現在的俄羅斯,卻試圖在出兵烏克蘭與維持西方關系之中取得兩全。
因此,在道義上,俄羅斯高舉“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旗號,在軍事上,俄羅斯打閃電戰、打心理戰、打接收戰,希望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用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拿下基輔政權,再扶持一個親俄勢力上臺。
如此一來,既能保住烏克蘭這個核心緩沖區,也不讓美歐找到徹底翻臉的借口。
但貪婪的情報部門和拉胯的俄軍,徹底打斷了普京的計劃。當普京不得不通過推動四州公投入俄來安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時候,俄羅斯已經陷入了戰爭泥潭、陷入了由此引發的地緣政治災難。
這就是趨勢的力量——既然掉進了陷阱,在落到底部之前,是沒有機會往外爬的。
回過頭看,2002年2月的特別軍事行動,跟我們當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類似,也是一次游走在陷阱邊緣的戰略冒險。
區別在于,我們抓住了古巴導彈危機的時間窗口,一擊命中、飄然而去,絕對不跟婆羅多在喜馬拉雅山下糾纏,因而也就沒有給美蘇留下干預的機會。
俄軍卻把閃電戰打成了陣地戰、持久戰、消耗戰,讓自己置身戰爭泥潭難以自拔。
獸王落入陷阱,不僅會引發獵人的圍攻,也會引發獸群的瓦解。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不管是中亞五國越來越明顯的去俄羅斯化進程,還是阿塞拜疆的公開打臉,不管是俄羅斯領導人面對土耳其、伊朗領導人的卑微,還是俄羅斯與美歐外交關系的徹底破裂,都已經充分證明,俄羅斯雖然沒有迎來二次解體,但在地緣政治層面,二次解體已經來臨。
壹:聊點歷史
校尉一直說,過去的時事,就是今天的歷史,要看懂今天的時事,就必須理清過去的歷史。
咱們常說的蘇聯解體,其實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蘇聯領土的解體,二是蘇聯勢力范圍也即蘇聯主導的地緣政治結構的解體。
在領土層面,蘇聯解體后分裂為15個國家。
為便于記憶,校尉將其歸納為53331,也即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外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以及夾在烏克蘭與羅馬尼亞之間的摩爾多瓦。
在地緣政治層面,早在蘇聯解體之前幾個月的1991年7月,華約就已經宣告解體。
在經濟層面,在華約解體前幾天的6月底,蘇聯牽頭的經濟互助委員會也已經解散。
政經一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地緣政治結構的瓦解,必然伴隨著經濟秩序的重構,經濟秩序的重構,也必將引發地緣政治的調整。
關于這一點,既體現在前華約國家身上,也體現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身上,既體現在當年的冷戰結束上,也體現在現在的中美博弈上。
中美關于國際產業鏈主導權的爭奪,必將引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全面調整。從這個高度看,俄烏沖突引發的地緣政治調整,只是中美博弈引發地緣政治調整的前奏。
雖然在主觀層面,俄羅斯并不想幫咱們打前站,但在客觀層面,他就是在打前站。
校尉一直說,俄烏沖突乃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揭幕戰,而中美博弈取代美蘇爭霸、美俄博弈,成為世界地緣政治博弈新的主線、唯一的主線,則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大的變局。
因為俄烏沖突徹底戳破了俄羅斯源自蘇聯的強大幻像。
俄烏沖突之前,大家都認為,俄羅斯才是美國的全球博弈主要對手;俄烏沖突之后,大家都看懂了,在全球博弈的舞臺上,俄羅斯已經無法與美國全面抗衡。
不管中國是否愿意,在客觀上,我們都已經變成了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避無可避、無需再避,這場宿命對決,我們是躲不開的!
扯得有點遠,回到正題。
華約與經互會的解體,標志著蘇聯構建的地緣政治徹底瓦解,也給俄羅斯留下了巨大的地緣政治挑戰。
而蘇聯的解體,又給俄羅斯帶來了范圍更小、但威脅更大的地緣政治挑戰,因為在前蘇聯的領土范圍內,面對那些新近獨立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也必須重新構建新的地緣政治秩序。
實際上,如果我們拋開將蘇聯視為一個統一國家的成見,而是將其視為國家聯盟——蘇聯的本名,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只是蘇式中央集權統治模式的影響力太過強大,致使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從來不認為蘇聯是一個國家聯盟——在蘇聯內部,俄羅斯與其他加盟共和國的關系,其實本來就是一種地緣政治格局。
從戰略緩沖區的角度理解,蘇聯構建的防御圈,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前一層是華約國家以及蒙古、朝鮮等盟友,后一層是加盟共和國。
也就是說,蘇聯解體,雖然在時間上,給俄羅斯帶來的是同一波次的地緣政治調整,但在地緣政治上,卻可以分為兩個層級,也即前華約國家的集體背離、俄羅斯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間的艱難拉扯。
相比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前華約國家有兩大特點,一是地理上離俄羅斯更遠、離西歐更近,二是心理上、文化上、宗教上離俄羅斯更遠、離美歐更近。
正因如此,華約解體后,前華約國家就急不可待地投入了西方懷抱——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回歸,只是對歷史的糾偏。
而對于他們的離去,俄羅斯也沒有太激烈的反應。
一來俄羅斯自己都想投入西方,根本沒有勇氣為此跟西方翻臉,二來當時的大毛,確實是力不從心、鞭長莫及。
但對于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的態度就明顯不一樣。
簡單說,就是除了鐵了心要跑的波羅的海三國,對于其他11個前加盟共和國,俄羅斯依然試圖將他們置于自己的絕對控制之下。
為了穩住這些國家,在簽署《阿拉木圖宣言》、確認蘇聯解散的同時,俄羅斯推出了獨立國家聯合體,也即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加盟共和國的聯合體。
獨聯體成立之初,囊括了除波羅的海三國、格魯吉亞之外的11個國家。1993年,格魯吉亞加入。
客觀評價,獨聯體確實有存在的必要。因為蘇聯解體之后,各加盟共和國之間,依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順利分家,需要這么一個協調機構。
與此同時,很多加盟共和國,比如中亞五國,對于獨自面對復雜的國際博弈、對于獨立發展經濟,心里很不托底,也希望通過獨聯體,繼續從俄羅斯身上獲取安全保證與經濟扶持。
說白了,就是俄羅斯既想保持老大地位、又不想負太多的責任,其他獨聯體國家既想獨立、又想繼續依賴俄羅斯,雙方都是只想要好處卻不想付出代價,尤其是在經濟層面,俄羅斯是養不起這么多小弟的。
這就決定了,獨聯體注定只是一個地位尷尬的組織。
貳:聊點現實
正因難以在經濟層面滿足小弟們的需求,甚至在糧食、能源、礦產出口等方面,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關系,為了加強對相關國家的控制,2002年,俄羅斯又推出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簡稱集安組織。
但集安組織的吸引力更小,只有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6個成員國。
相比曾經能夠跟北約抗衡的華約,集安組織可謂是門庭冷落。
而隨著北約東擴,以及美國、歐盟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滲透,即便是江河日下的獨聯體與集安組織,依然處于加速分化瓦解的過程中。
北約東擴進程
北約東擴最終結果
從地圖就可以看出,北約給俄羅斯帶來的安全壓力,主要是在歐洲方向。其中又可以細分三路,分別為波羅的海三國的北路,烏克蘭、白俄羅斯所在的中路,外高加索三國所在的南路。
此外,雖然中亞方向壓力較小,俄羅斯也高度警惕,一直將這里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僅對美國的進入高度警惕,對于中國與中亞發展正常的貿易往來,俄羅斯也一直在暗中設置障礙。
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吉烏鐵路。從1996年中吉烏三方達成意向,到2024年正式動工,足足拖了近30年,如果沒有俄烏沖突的爆發,沒準還要繼續耽擱下去。
與歐洲方向比,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力要大得多,中亞的戰略轉向充分說明,隨著俄烏沖突的遷延,俄羅斯以獨聯體、集安組織為框架所建立的地緣政治結構正在加速瓦解。
波羅的海三國不用多說,蘇聯解體,就是這三個小國率先發起的,最先加入北約的,也是這哥仨,目前最反蘇仇俄的,同樣還是他們三個。
2019年,波羅的海三國領導人會晤時的合影,自蘇聯解體后,這三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保持著高度一致
他們從來就沒有加入獨聯體,更沒有加入集安組織。也就是說,自從蘇聯解體,波羅的海三國,就已經徹底脫離了俄羅斯地緣政治架構。
而在蘇聯解體之后,對于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也放棄了拉攏的打算。
說白了,在波羅的海方向,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架構就從來沒有建立起來過。
在中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都有明顯的分離傾向,尤其是實力更加強大的烏克蘭。
2014年,因克里米亞事件,烏克蘭啟動脫離獨聯體的進程,并于俄烏沖突爆發兩年后的2024年正式退出。
說實話,烏克蘭能忍這么久,校尉都挺意外的。這也說明,獨聯體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否則烏克蘭不會拖這么久。
白俄羅斯本來也要跑,只是被美國人搞的顏色革命嚇怕了,只好繼續依賴大毛。
俄烏沖突之后,白俄被新的國際局勢綁定,已經很難轉身。但白俄同樣在努力加強與中國的關系,借此平衡俄羅斯的影響力。
至于南路的外高加索三國,同樣與俄羅斯漸行漸遠。
與巴爾干半島類似,處于亞歐兩洲分界處的外高加索,從來都是大國博弈與宗教沖突、民族矛盾的焦點,而受山地復雜地形的影響,不管哪個國家、哪種宗教、哪個民族,都很難完成對外高加索地區的長期統一。
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分布
因此,外高加索三國各自均呈現出鮮明的特色。
格魯吉亞為高加索本地民族,信奉東正教。
亞美尼亞則是歐洲人與高加索人的混血,信奉基督教。
亞美尼亞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正因如此,亞美尼亞很早就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自己的社區,并一直綿延至今。
阿塞拜疆則是混雜了突厥、波斯血緣的高加索民族,信奉伊斯蘭教。
就宗教、文化而言,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的關系最近,斯大林就是格魯吉亞人。
但俄格兩國存在領土糾紛,因此格魯吉亞一開始就沒有加入集安組織。2008年,因為南奧塞梯沖突,格魯吉亞宣布退出了獨聯體。
亞美尼亞、阿塞拜疆與俄羅斯倒是沒有領土糾紛,但存在較大的文化、宗教隔閡。更重要的是,亞阿兩國之間存在領土糾紛,而這領土糾紛的根子,又與蘇聯有直接的關系。
蘇聯期間,將原本屬于阿塞拜疆但亞美尼亞人口居多的納卡地區劃歸后者。此外,蘇聯劃分的兩個加盟共和國邊界,還讓阿塞拜疆出現了一片飛地納希切萬。而將阿塞拜疆分開的亞美尼亞南部,則是大名鼎鼎的贊格祖爾走廊,正好毗鄰納卡地區。
也就是說,納卡爭端只是一方面,贊格祖爾走廊才是阿塞拜疆最大的目標。
蘇聯解體后,因為納卡爭端,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齟齬不斷,多次引發軍事沖突。
亞美尼亞之所以加入集安組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實力不如阿塞拜疆,必須得到俄羅斯的支持,才有可能保住納卡地區。
而阿塞拜疆不肯加入集安組織,說明他一開始就不想讓俄羅斯插手納卡爭端。
類似的情況,可以參考塔吉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這兩個國家也存在領土爭端,但他們都不想把事情鬧大,因此都加入了集安組織,相當于主動把調解權交給了俄羅斯。
亞美尼亞的選擇,剛開始是有效的,只是隨著俄烏沖突爆發,阿塞拜疆等到了機會。2023年9月,在土耳其、以色列的支持下,阿塞拜疆抓住機會,拿下了整個納卡地區。
更重要的是,阿塞拜疆正在全力打通贊格祖爾走廊。因為納希切萬西面直接與土耳其聯通,打通了贊格祖爾走廊,也就打通了土耳其念念不忘的突厥走廊。
前年寫野心系列《上躥下跳為哪般:土耳其的野心與泛突厥主義》時,校尉就說過,土耳其與阿塞拜疆聯手搞定納卡后,贊格祖爾走廊隨時可能變成下一個熱點。
正常情況下,亞阿發生軍事沖突,俄羅斯應該至少能夠拉住一家。實際情況卻是,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都對俄羅斯極不滿意。
阿塞拜疆不滿意,是因為從蘇聯時期開始,大毛就在偏袒亞美尼亞,否則就沒有納卡爭端。亞美尼亞不滿意,是因為在亞阿發生沖突后,大毛根本按不住阿塞拜疆,或者說不敢得罪阿塞拜疆背后的土耳其。
正因如此,在集安組織會議上,欲求不滿的亞美尼亞領導人,多次公開給普京甩臉子。
在亞美尼亞舉辦的集安組織峰會上,該國總統帕希尼揚故意與普京拉開距離
實際上,即便沒有軍事層面的沖突,獨聯體的存在感或者說俄羅斯的影響力也在加速墜落。
歸納一下。
現在的獨聯體國家之中,摩爾多瓦深受西方影響,與俄羅斯日漸疏離;亞美尼亞公開疏俄親美;阿塞拜疆更是直接抓捕用記者身份做掩護的俄羅斯情報官員;中亞四國則在俄羅斯、西方國家及中國之間搖擺,并且都在疏遠俄羅斯;白俄羅斯也有分離傾向,只是形勢所迫無法擺脫。
可以說,現在的獨聯體與集安組織,都已經名存實亡。他們不開會還好,每次開會,幾乎都是對俄羅斯的公開羞辱。
下篇預告:
本來想寫一篇的,但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環境比較復雜,寫著寫著就多了,全文一萬多字,還是分上、下兩篇發布比較好。
下篇的主要內容,是在俄羅斯地緣政治二次瓦解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加強與中亞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中亞來強化陸權根基、推動海權發展,進而實現對美國主導的海權體系的破局。
點一下下篇的題眼:
中原興,則西域通,西域通,則中亞興,中亞興,則陸權穩,陸權穩,則國家安,國家安,則海權起,海權起,則霸權破。
請看下篇:俄羅斯二次解體也許還早,但其第二次地緣政治解體已經到來 (下) 中亞與破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