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當前的局勢確實面臨多重挑戰,但真的有解體風險嗎?
一、阿塞拜疆的立場轉變:地區博弈的縮影
阿塞拜疆拒絕俄羅斯特使會面的事件,確實反映出兩國關系的顯著惡化。這一變化的核心原因在于納卡沖突后的地緣格局重構:2023 年阿塞拜疆通過軍事行動實際控制納卡地區后,其戰略自主性大幅提升,轉而與土耳其加強軍事同盟(如土耳其在阿塞拜疆設立軍事基地),并通過贊格祖爾走廊項目削弱俄羅斯在南高加索的傳統影響力。此外,2025 年 7 月阿塞拜疆逮捕俄羅斯記者、授予被俄方擊斃公民 “國家英雄” 稱號等舉動,本質上是對俄羅斯在高加索控制力下降的直接回應。
但需注意,阿塞拜疆的 “反俄” 更多是策略性調整,而非全面倒向西方。其與俄羅斯在能源運輸(如巴庫 - 第比利斯 - 杰伊漢管道)、里海漁業資源分配等領域仍存在合作需求。這種 “對沖戰略” 與亞美尼亞暫停參與集安組織、格魯吉亞降低支持烏克蘭級別等現象共同表明,南高加索國家正試圖在大國博弈中尋找新的平衡,而非簡單 “脫離俄羅斯軌道”。
二、東歐陣營的分化:利益驅動下的立場搖擺
用戶提到的 “東歐陣營普遍站隊烏方” 存在一定偏差。事實上,中東歐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呈現顯著分化:
- 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基于歷史仇恨和安全焦慮,持續提供軍事援助(如波蘭 2025 年 7 月重啟對烏軍援),但同時也因農產品貿易爭端與烏克蘭產生摩擦。
- 匈牙利、斯洛伐克:以保護本國農民利益為由,多次抵制歐盟對烏援助計劃,并與俄羅斯保持能源合作(如匈牙利 70% 天然氣仍依賴俄羅斯)。
-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作為歐盟能源中轉站,在支持烏克蘭與維持對俄貿易間尋求平衡。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 “不再看俄羅斯臉色”,本質上是對俄羅斯調解能力失效的反彈。2023 年納卡沖突期間,俄羅斯維和部隊未能有效阻止阿塞拜疆軍事行動,導致亞美尼亞轉向與法國、歐盟加強合作;而阿塞拜疆則借助土耳其支持,在高加索事務中獲得更大話語權。這種變化反映出俄羅斯在獨聯體地區影響力的下滑,但尚未達到 “陣營崩潰” 的程度。
三、經濟困境:結構性矛盾與韌性并存
俄羅斯經濟確實面臨嚴峻挑戰:2025 年一季度 GDP 增速降至 1.4%,工業產出實際下降 9%,能源收入因油價下跌同比減少 24%。但這一困境存在顯著結構性特征:
- 能源出口韌性:通過轉向亞洲市場(2024 年對華油氣出口增長 35%)和調整定價機制(如烏拉爾原油貼水收窄至 3 美元 / 桶),俄能源收入仍能覆蓋 60% 的財政支出。
- 進口替代成效: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本地化生產快速發展(如 2024 年國產車銷量占比達 68%),緩解了制裁沖擊。
- 金融防御體系:通過 SPFS 支付系統、米爾銀行卡等工具,俄跨境交易受 SWIFT 制裁的影響降至 15% 以下。
此外,俄羅斯政府采取的緊縮貨幣政策(基準利率維持 21%)和財政支出控制(2025 年軍費占比升至 GDP 的 6%),雖抑制了短期消費,卻避免了惡性通脹(2025 年 6 月通脹率降至 8.9%)。這種 “戰時經濟模式” 雖難以持續,但至少在 2-3 年內仍能維持基本穩定。
四、解體風險的現實制約
盡管存在上述挑戰,俄羅斯解體的可能性仍被嚴重低估:
- 政治控制力:普京支持率維持在 87%,通過法律手段強化對輿論(如《外國代理人法》)和地方政權(2025 年 3 月任命新代理州長)的控制,短期內難以出現系統性政治危機。
- 軍事忠誠度:軍隊在瓦格納事件后加強內部清洗,核心將領均由普京直接任命,且士兵待遇顯著提升(2024 年軍人工資增長 40%),確保了對中央的服從。
- 核威懾能力:作為全球最大核武庫擁有國,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使其成為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挑戰的對象。
- 民族結構穩定:盡管存在韃靼、車臣等少數民族,但俄羅斯族占比超 80%,且地方精英普遍依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如西伯利亞地區 70% 預算來自聯邦撥款),分裂動力不足。
五、未來情景推演
俄羅斯的命運更可能呈現以下路徑:
- 有限衰退期(2025-2027):若俄烏沖突持續,能源收入進一步下降,俄可能出現年均 1-2% 的經濟萎縮,但通過削減社會福利、擴大軍工生產維持基本穩定。
- 戰略收縮期(2028-2030):逐步放棄對中亞、高加索的深度控制,專注于核心利益區(如加里寧格勒、克里米亞),同時加強與中國、印度的戰略合作。
- 轉型窗口期:若普京卸任后出現權力平穩過渡,新政權可能推動經濟改革(如國企私有化、吸引外資),但這一過程將伴隨劇烈社會動蕩。
結論
俄羅斯當前的危機更多是 “大國地位下滑” 而非 “國家解體”。其在俄烏沖突中暴露的短板(如后勤保障、技術依賴)確實削弱了全球影響力,但核武器、能源資源和龐大領土仍構成難以撼動的戰略縱深。同時,俄羅斯也不會放棄海參崴等原本屬于東方大國的地區,因為在西部出海口基本被控的情況下,東部的海參崴,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依仗。歷史經驗表明,帝國的崩塌往往需要內部革命與外部干預的共振,而俄羅斯目前既未出現足以推翻政權的社會運動,也不存在能承受核戰爭風險的外部干預勢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