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杯的賽場上,中國足球又一次刺痛了球迷的心。
0-3完敗于韓國隊,又以0-2輸給日本隊,不斷刷新屈辱的紀錄。
要知道上一次戰勝日本隊的時候還是1998年,當時國足世界排名37位!
當時以為是開始,不料卻是巔峰。
這幾十年,足球給國人帶來的就是傷痛。網絡上罵聲如潮,甚至有人將國足稱為“最大的辱華組織”,還編排了一副對聯:
上聯:10戰10敗9流技術,遭8方嘲諷難掩7分狼狽,6神無主5味雜陳遭4鄰蹂躪,雖3餐海參仍2腳無力最終1敗涂地!
下聯:1球不進2臂雕花,跑3米距離盡顯4體不勤,5內俱靜6根無損致7竅生煙,然8方聲討卻9死未悔總是10分鬧心。
橫批:能奈我何!
網友有才,詼諧幽默,淋漓盡致,一氣呵成,好不痛快!
心里有氣說明心還未死。反過來,國足真的罪大惡極到這般田地?
在我看來,國足著實冤枉呢!
青訓之殤:拔苗助長毀了多少天才?
世界足壇的鐵律:足球若想崛起,青訓是根基。
可現實卻殘酷得椎心,我們的青訓制度,不僅沒有成為助推器,反而成了枷鎖。
與日本青訓相比,差距是全方面的。
日本青訓體系走的是“校園足球模式+職業俱樂部青訓梯隊建設”的模式,從娃娃抓起,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
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小學,足球都被列為社團活動,下午3點后,通常能訓練到晚上7點。而8-12歲恰恰是練習足球的黃金時期。這使得各年齡段都聚集了大量球員,層層篩選,最優秀的那部分最終踢上職業比賽。
在日本,學習不好的不能上場比賽,球員要高中畢業才能繼續踢球。
日本對于J聯賽的俱樂部“準入”門檻可謂嚴苛:必須擁有U12、U15、U18三個年齡段梯隊,必須擁有至少12名職業球員,確保擁有可自由支配且可容納1.5萬觀眾的足球場”。而職業聯賽,則完全交給J聯盟自己去運營。
在日本,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鋪草坪的免費足球場,每年舉辦全國高中足球賽事,大約4000支球隊參加,遴選48支球隊進決賽。每場比賽都會全國轉播,一場高中足球聯賽決賽的觀眾,要遠多于普通的J聯賽。
反觀我們的青訓,往往急于求成,過于看重短期成績,忽視了球員的長遠發展。許多小球員為了參加比賽,早早放棄學業,導致基本功不扎實,戰術理解能力差。
某資深青訓教練無奈透露:“上面只看比賽成績,我們只能逼著孩子們去打比賽,根本沒時間去好好打磨他們的技術和戰術素養,這不是在培養球員,而是在毀苗子啊!”
在青少年球員數量上,日本注冊青少年球員超過100萬,而中國僅有5萬左右。好比一個是茫茫大海,一個是小水洼,人才儲備天差地別。
高原之上才有高峰。沒有龐大的足球人口基數,就如同在貧瘠的土地上種莊稼,很難收獲碩果。
日本擁有大量持有歐足聯Pro級教練證書的青訓教練,他們能為小球員提供專業、科學的訓練指導。
而我們的青訓教練水平良莠不齊,不少教練甚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足球培訓。
青訓制度的不給力,如同“胎里帶毒”,持續侵蝕著中國足球的未來。
在這樣的青訓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球員,即便進入國家隊,又能有多大作為?
選人黑幕:身披國字號的是最強的嗎?
每次國足輸球,人們總會憤怒:十四億人選不出11個會踢球的?
人們也對國家隊的選人標準產生質疑:入選國家隊的球員,真的是國內實力最強的嗎?
回顧過往,中國足球界發生過不少讓人匪夷所思的選人事件。有些在俱樂部表現平平的球員,卻能神奇地入選國家隊;而那些在聯賽中狀態火熱、實力超群的球員,卻始終得不到國家隊的征召。
這其中的緣由,絕非“教練戰術需要”或者“球員狀態問題”就能解釋。
在中國足球的選人體系中,存在著嚴重黑幕。
一些球員為了進入國家隊,不惜向足協官員、教練行賄。
而那些真正有實力、有天賦,不愿參與這種“潛規則” 的球員,往往被拒之國家隊門外。
這種選人黑幕,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環境,讓那些努力訓練的球員心灰意冷。
“我一直熱愛足球,夢想著有一天能為國家隊效力,可看到這種選人黑幕,真的覺得夢想破滅了,努力還有什么用?”
它也使得國家隊整體實力大打折扣。一支充斥著“關系戶”的國家隊,在國際賽場上能折騰出多大浪花?
球員在比賽中表現不佳,被球迷罵得狗血淋頭,卻有苦難言。
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是這種黑暗制度的受害者。
足協之責:墊腳石還是絆腳石?
中國足協,作為中國足球的管理機構,本應是足球發展的引路人,卻淪為了阻礙中國足球前進的“絆腳石”。
足協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問題由來已久。足協工作人員多達數百人,令其他國家足球管理機構望塵莫及。
如此龐大的機構,在日常工作中頻繁出現推諉、扯皮現象。
為了追求短期成績,足協頻繁更換國家隊教練,盲目引進所謂的“大牌外教”,卻忽視了國內足球人才的培養和足球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聯賽管理方面,足協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賽程安排不合理、裁判執法水平低下等。
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足協內部貪腐成風。
曝光的案件中,足協官員在球員轉會、賽事安排、裁判選派等方面大肆斂財。
這些腐敗行為,嚴重破壞了中國足球的生態環境,陷中國足球于萬劫不復的深淵。
足協的不作為和亂作為,讓中國足球一次次錯失良機,發展嚴重偏離正軌。
足球是運動,也是看得見的戰爭
足球是一門運動,也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
日本足球職業化20多年,幾乎如一臺精密儀器般嚴格地執行了百年計劃;沒有因為足協領導更換,或幾場比賽失利而更改計劃,成就了今天“脫亞入歐”的局面。
我們的足球則缺少穩定和長遠的規劃,朝令夕改,任人唯親;急功近利,今天向你學,明天向他學,一任領導一套做法,換著花樣折騰。
國足在國際賽場上的失利,實際上是中國足球多年積弊的集中爆發。
輸球怪國足,公平嗎?它只是“替罪羊”罷了。
有人說,和平年代,足球是現代戰爭的高度模擬。足球的發展水平,體現的是整體社會的綜合狀態。
看到這樣的實力對比,不由得讓人憂心如焚。這么些年操的心真白瞎了!
痛定思痛,我們走了太多彎路。
思痛而不思行動,彎路將變成歧路!
否則,看國足還不如看村超、蘇超,人家最多是業余,但不是多余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