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塊的自行車,降價3000,還5折甩賣。曾經讓中產們魂牽夢繞,500塊以下都不好意思騎出門的自行車市場,突然就崩盤了,價格一路俯沖,狠狠刺痛老顧客的心。有人剛提的喜德盛自行車,才半個月就發現降價3000。一向自詡高端品牌的捷安特、美利達、崔克、閃電,價格也一路走低。
要知道,往年旺季的時候,一家店一年就能賣出五六百臺萬元以上的自行車,一車難求,想加價購買,都得排隊一個月起步??涩F在,車行成片倒閉,全行業都陷入降價清庫存的恐慌之中,生怕跑得慢了,損失更大。
這個市場規模將近2000億,在社交軟件上紅極一時的騎行圈,為什么突然就涼了呢?我是你們的破產姐妹牛隊,今天就一起來探究自行車無情收割中產白領背后的商業邏輯。
從本質上講,騎行圈火的并非騎行本身,而是“圈”。自始至終,騎行都屬于小眾運動。大家喜愛的不是這項運動,而是身份認同、圈子社交以及拍照打卡。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角色扮演”,大家只是想把自己塑造成有錢有閑、生活健康的形象,并非真的要頂風冒雨圍著城市騎行一整天。這和歐美人美黑的心態類似。
騎行的爆火其實和露營、滑雪、槳板、飛盤、徒步等網紅運動沒什么不同,都是城市白領的戶外需求被壓抑太久,需要一個釋放窗口。那為什么流量會聚焦到騎行圈呢?別看自行車裝備價格貴,但騎行運動門檻其實很低,既不需要遠離城市,學習成本也不高,甚至還有一定實用性,所以更容易吸引圈外人一窩蜂加入。
另一方面,自行車產業相當完善,發展時間久,圈子里已形成一套公認的比裝備體系。只要舍得砸錢買品牌貨,即便從不騎車,當個純器材黨也能得到圈子里的認同和羨慕,這在裝機圈和攝影圈也有類似情況。廣泛的群眾基礎,加上砸錢就能獲得巨大情緒價值,使得騎行圈的話題度和討論度呈指數級增長。
在社交媒體上,騎行話題最火的時候,相關筆記超過180萬篇,總閱讀量超13億次,這就是流量聚焦一個行業所帶來的效果。
一開始買個3000元的捷安特,過幾天就想換個3萬的斯科特,越來越多玩家選擇升級換代,市場需求隨之暴增。許多自行車大廠即便產能拉滿,也跟不上中產們這波沖動消費的速度。
當時一些入門級公路車,平均需要兩三個月才能交付,熱門車型排隊半年都很常見。小米汽車如今的爆火場景,幾年前在兩輪車市場已多次上演。雖然品牌方不知道騎行熱潮能持續多久,但都怕錯過割韭菜的機會,于是這幾年幾乎所有廠商都在拼命擴大產能,各種新品牌也不斷涌現。
然而,風頭總有過去的一天。據報道,截至24年第二季度,捷安特和美利達的庫存過剩水平分別達到40%和45%。與此同時,騎行熱也在退潮。新鮮勁過后,大家發現真正騎行運動的門檻并不低。堅持這項運動不僅需要有閑,還得有毅力,關鍵是要真正熱愛。
很多人買車前騙自己,覺得騎車通勤瀟灑自由,可真要是早八晚八地上班,再加上加班,半夜騎好幾公里回家,這可不叫健康生活,簡直是“自討苦吃”。真想騎車上下班,得能在公司5公里范圍內租到房,而且通行路上還得有非機動車道,不然上班繞來繞去,比取經還難。
再者,夏天熱、冬天冷,下雨天又不方便,就算克服了這些困難,還得防著小偷。如果不是為了通勤,只是想通過騎行解壓,那就涉及到最大的門檻——有閑。大多數人很難有精力和毅力,把寶貴的休息時間用在運動上,而不是吃喝玩樂。
騎行的爆火,本質上是被中產的幻覺和社交價值共同營造出的流量泡沫給撐起來的。當大眾流量去追逐其他時髦賽道時,自行車這個老牌產業自然只能清倉甩貨。去年2萬還得排隊等車,今年15000就有現貨,很多高價買入的新手直呼“被割韭菜”。
但老玩家知道,就算再打5折,廠商依舊有利可圖。為什么自行車定價這么貴呢?因為騎行本質還是小眾運動,市場規模不大,購買人數有限,自行車廠商沒辦法通過大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對廠商來說,只能往高端、專業、小眾的方向發展,從這一小部分人手中賺取更多利潤。
如果沒有社交平臺的推波助瀾,騎行圈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如此火爆。雖然高速增長只是曇花一現,但從產業角度看,這場熱潮推動了自行車行業的大步前進。國產自行車進步神速,當初國產品牌沒有高端產品,只能看著海外品牌賺錢,現在我們能用實惠價格買到種類更豐富、體驗更舒適、技術更先進、性能更好的自行車。
產業故事有時就是這么具有戲劇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以后有機會講講中國自行車的魔幻產業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