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據中國新聞周刊此前報道,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文瓊長期研究基層治理,在她看來,長期目標短期考核所導致的“虛事實做”是形式主義問題的一大根源。
陳文瓊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基層治理任務目標總體都是長期任務,比如鄉村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
而為了督促基層落實中央根據宏大目標制定的政策,各部委和省市委、省市政府在層層下達過程中傾向于嚴格限制基層的自主性。對于執行政策的基層而言,長期目標就變成了需要頂格執行的精細的短期指標體系。
而當基層所認為的長期目標,遇上了非常具體的考核體系,“就會無限地卷到形式主義里面”。陳文瓊說,因為目標宏大,沒有辦法對結果進行量化呈現,所以只能對過程進行量化呈現,那么基層所有的工作都會變成落實過程。
基層穩,天下安。
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這就意味著基層治理工作,非一朝一夕可成,非短期目標,而是長期目標,需要深耕細作,持之以恒。
從長期目標來看,就是具有基礎性、源頭性、綜合性、難度性等特點,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一步一步做,一代一代做,切實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而短期考核的結果,因為人財物資源等現實能力難以匹配,因為不符合基層實際情況,往往就是急功近利,就是機械執行,就是過程導向,從而導致“實事虛做,虛事實做”,漸漸地陷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一者,急功近利。長期目標其實也是整體目標,不能簡單予以解構。比如防止發生案件、事件和事故指標,這是應該的,也是需要長期努力的。可是在短期考核的引領下,出現了層層加碼,最后加到基層,就成了“零案件、零事件、零事故”了。
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完全做到“零”并不現實,畢竟要考慮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如果對所有導致案件、事件、事故發生的因素予以“一刀切”禁止或治理,就可能導致更大的民生利益受損。
所以,從長期目標來看,無論是安全生產,還是生態環境,都要考慮與經濟發展相統籌。
可是,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的工作中,有的往往追求急功近利,往往是剛剛部署工作,就需要出成果出經驗;往往是開展專項治理,就需要有大量數據指標來支撐成效。這其實都是短期考核造成的。
二者,機械執行。既然基層治理是長期目標,就應該賦予基層一定的自主性,讓基層根據輕重緩急,結合本地實際,考慮基層能力狀況,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目標任務。
但現在的問題是,有的工作任務往往就是“一刀切”,沒有給基層一定的自主性、靈活性,使得有些執行,看起來是執行了,卻可能是沒有真正執行到位,要么是加碼執行導致不了了之,要么是得不到群眾的認可與支持,反而傷害了群眾的切身利益。
這些年,關于秸稈禁燒、退林還耕、煙花禁燃,等等,還是有些爭議的。
這里面的問題,反映了短期考核目標下的一些“機械執行”現狀。
三者,過程導向。這是導致“虛事實做”的主要因素。因為長期目標不容易實現,那要怎么體現所做的工作和成效呢?
有的地方和單位就在短期考核體系方面做文章,將長期目標解構成一項項短期的工作要求,比如要開什么會,發什么文件,建立什么臺賬,整理什么資料,填報什么表格,強化什么責任,完成什么數據,等等,通過這樣一大堆“留痕”,以反映工作的成效。
在這樣的考核指揮下,開會、發文、臺賬、資料、督查、檢查、考核、問責,等等,都可能成為工作的主要內容。
這是一種什么導向,過程導向。對于基層來說,最重要的是結果導向,可是長期的結果不好具體量化,于是就重點在短期結果和短期過程方面著力,使得基層疲于應付。
多位基層干部對記者說,由于考核體系十分細化,不是每一項都能做好,為了考核結果不要太差,一些報上去的數據不是實打實統計出來的,而是根據上級部門給出的目標倒推出來的。
這其實就是弄虛作假。
但正如有的基層干部所說,如果不按目標要求上報,就怎么也交不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