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愛寫書影評、人物、文史故事,歡迎關注!
1940年,她的新婚丈夫被活埋于黃河岸邊。身在北京的她聞訊后,如釋重負,仰天嘆道“蒼天有眼。”
她叫林慰君,原名林瑪麗,1912年出生于北京一個報業世家。父親林白水,是留學日本的新聞學先驅,曾創辦《晉中日報》《社會新報》等十余家報刊。
林白水性格耿直,針砭時弊,直言不諱,敢罵慈禧,也敢罵軍閥。1926年,他因言獲罪,被軍閥張宗昌綁架,押赴天橋槍決。慷慨就義時,他最心疼、最牽掛的,便是年僅14歲的愛女林慰君。
林慰君自幼隨父學習,跟隨林白水在北平生活。14歲的她,一夜之間從報館千金淪為烈士遺孤。
外表文弱的她,骨子里卻是位剛烈女子。聽聞父親慘死于直系軍閥槍下,她悲憤難抑,竟吞服鉛粉,以死抗爭剛剛在賄選中“獲勝”的軍閥曹錕。
萬幸,她被及時救下。這一壯烈之舉轟動京津,林慰君因此被譽為“弱姬烈女”。
林慰君始終銘記父親臨終囑托:“愛女,好好讀書。”
她發奮圖強,考入北平國立師范大學英文系。家庭的重擔落在這個瘦弱女子的肩上。從大學二年級起,她便半工半讀,靠做家教賺取生活費,頑強支撐著家庭。
同時,她毅然拾起父親留下的筆,成為《教育周刊》的主編。和父親一樣,她文筆犀利,見解獨到,展現出堅強果敢的一面。
畢業后,她先后在培華中學、志成中學、北平女中等校任教,并受聘為《北京新報》和《申報》新聞版的重要編輯。
那時的她才華橫溢、才貌雙全,是北京新聞界最耀眼的才女之一。
林慰君一心撲在事業上,無暇顧及兒女情長。28歲時依然單身,專注于寫作與教學。然而,她的光芒卻意外引來了一位“大人物”的垂涎——晉北保安司令石友三。
石友三出生吉林長春赤貧農家,家徒四壁。少年時曾在糧店當學徒,因偷米被抓而遭驅逐。走投無路之下,只得投身行伍。
但石友三朝秦暮楚,倒戈成性,先后依附馮玉祥、蔣介石、張學良、閻錫山等軍閥,是臭名昭著的“墻頭草”。
他手段狠毒,性情暴戾,曾親手縱火焚燒少林寺,大火持續三天三夜,千年古剎的佛殿、藏經閣等珍貴建筑毀于一旦。
當時他幾乎得罪了所有軍閥勢力,被擠壓到華北東部。為求自保和擴張,他暗中與日本人勾連,試圖借其勢力牟利。但他深知,若此時公開投敵,必將成為全國愛國軍民之公敵。
此外,石友三生性風流,已強娶四房妻妾:一房是老家包辦的妻子;二房、三房是從戲班強搶的名角;四房更為荒唐,竟是霸占部下的未婚妻!
當他盯上28歲的名門才女林慰君時,故技重施,使出死纏爛打的手段,甚至派衛兵日日“護送”(實為監視)在報館門口。
林慰君對此不勝其煩,卻最終被迫屈服。她并非畏死,而是擔心連累報館同仁與朋友,只得含淚應下這門婚事。
(上:林慰君 下:林海音)
石友三欣喜若狂,卻不知此舉正將自己推入絕境。
林慰君以私人秘書身份進入軍營。1940年的一天,她提出要回天津置辦嫁妝。
一直試圖逼迫石友三公開投敵的日本人看到了“契機”,決定從林慰君身上下手。
在她從天津返回途中,日本人將其攔截扣押于濟南,并放出消息:“請石將軍親自來濟南接人!”
石友三心知這是日本人的脅迫,但為救美人,仍決定鋌而走險。抵達濟南后,日本人立即攤牌,提出苛刻條件:
要求石友三向日軍控制的大名方面靠攏;
通電宣布支持日本扶植的“華北政務委員會”,并出任偽河北省省長兼偽治安軍司 令。
石友三“愛美人不愛江山”,最終全盤接受日本人的投降條件,換回了林慰君。
在隨后召開的高級軍官會議上,他悍然宣布投敵決定,并當場槍斃了數位堅決反對的將領。
他公開投敵的行徑,徹底激怒了麾下尚有血性的愛國軍官。
1940年,石友三終于“抱得美人歸”。然而,新婚的“甜蜜”轉瞬即逝,他的末日旋即來臨。
同年12月1日,他被結拜兄弟高樹勛邀請至濮陽“議事”。石友三欣然赴約,卻不知此行是奔赴黃泉。
剛一見面,高樹勛立即命人將其捆綁,厲聲痛斥:“賣 國求色,罪無可赦!”當晚,石友三被勒至半死,活埋于黃河岸邊。
新婚即成寡婦的林慰君,聞此噩耗,卻如釋重負,仰天嘆道:“蒼天有眼!”此后,她毅然重新拿起筆桿,投身抗日救亡組織,像父親林白水一樣,以筆為槍,繼續戰斗。
林慰君此后終身未再嫁。1946年,她在北平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后定居紐約,成為紐約市立大學語言學教授,開設中國現代報刊史課程,執教長達三十年。
她傾力整理父親林白水的生平資料,出版了英文版傳記《林白水傳》及《一個中國報人的女兒》。這兩部著作被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列列為必讀書目。
雖身居海外,林慰君始終心系故土。
1986年,74歲高齡的她專程從美國返鄉,參加父親殉難60周年紀念活動。
翌年3月27日傍晚,她在蒙特利爾街頭散步時,不幸被一輛失控的轎車撞倒,因傷勢過重,客死異鄉。
從“弱姬烈女”到名校教授,林慰君的一生,坎坷跌宕,堅韌如鋼。
她從未忘卻父親的教誨,以筆為劍,書寫時代風云。身為烈士之女,她以一生的奮斗與成就,完成了自我救贖與超越,譜寫了一曲悲壯而華美的生命樂章。
幸得文史相依伴,從此阡陌多豁達
愿同頻的人,都能在這里相聚,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