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號是楊少華老先生的下葬儀式,地點在永安公墓。
下葬現場曝光
與前幾天移靈時那排扎眼的勞斯萊斯不同,這次路邊停著的都是些常見的家用車,黑色的、銀色的,三三兩兩擠在一起,看著倒比那會兒實在,少了排場,多了點過日子的實在。
來的人不算少,跟移靈時比,人數沒減多少,只是沒人再刻意維持隊形,大伙兒都低著頭,心情非常沉重。
碑上刻著“楊少華”和“朱志英”兩個名字,字體一個深一個淺。
懂行的人說,這是早就備好的,當年老先生還硬朗的時候,就跟老伴兒合計著選了這塊地,那會兒字是新刻的,沒上顏色,如今添了色。
周圍都是名人
周圍的墓碑上,李潤杰、蘇文茂這些名字一個個挨著,都是相聲圈響當當的人物。想當年楊少華在小茶館里說相聲,臺下坐著的就有這些老前輩,百年之后倒能常聚了,也算應了那句:
“生前是同行,死后做鄰居”。
楊議鏟第一捧土,幾度哽咽
人群里,楊議的身影最顯眼,他神情悲痛,但仍有網友諷刺,因為有人瞧見別人給他撐著傘,諷刺到:
“老爺子剪彩那天有把傘遮陽就好了”
可仔細看,他手里攥著塊手帕,指節捏得發白,時不時抬頭看一眼墓碑,喉結動了動,沒出聲,楊議悲痛幾度哽咽,現場并沒有看到其他三個兄弟,也引發熱議。
這么大的事兒,其他三兄弟應該只是沒有被拍到,不可能不去吧。
有人說“虎父無犬子”這話落了空,可轉頭想想,誰家老人走了,沒幾個躲在角落里掉眼淚的?請相信人性本善,血濃于水吧。
大孫子跟在五叔身邊,穿著小褂,腰桿挺得筆直,倒有幾分老爺子年輕時的樣子,算是替父輩們多站一會兒。
場邊那個帶刺青的男人,正低聲跟殯儀館的人交代著什么。之前有人說他打扮扎眼,不尊重老先生,可他手里捏著的儀式流程表,邊角都磨卷了,上面密密麻麻寫著批注:
“哀樂慢半拍”“獻花時停三分鐘”。
楊議的徒弟后來跟人說,這大哥從追悼會第一天就守在這兒,夜里就睡在殯儀館走廊的長椅上,就怕哪個環節出岔子。
填土的時候,鐵鍬碰著石頭,叮地響了一聲。楊議上前鏟了第一抔土。
楊少華一生為了四個兒子
楊少華老先生這一生很坎坷,他從天津的小茶館說到北京的大舞臺,從沒人知道的小演員到觀眾喊得出名字的“少馬爺”搭檔,臺上逗樂了無數人,臺下為幾個兒子操碎了心。
有回采訪,他說:
“我這一輩子,就盼著孩子們能站直了做人”。
如今黃土蓋了棺,那些關于他兒子們的議論,關于誰出息誰沒出息的比較,其實都該停了。
血濃于水這回事,不是外人能說清的。他教兒子們說相聲,帶他們跑場子,哪怕自己累得直不起腰,也得讓孩子們先吃上飯。這份心,比任何評價都實在。
老先生這就算落葉歸根了。那些臺上的歡笑,臺下的爭議,家里的牽絆,到這兒都該隨著這抔黃土沉下去。
往后想起他,就多想想那個瞇著眼說相聲的老頭兒,想想他逗樂你的那些瞬間。至于其他的紛紛擾擾,就讓它們跟這夏天的風似的,吹過了,就散了吧,希望楊少華老先生一路走好,放心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