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推窗見綠意,出門即公園。近年來,黑龍江鶴崗市將廢棄棚戶區、采煤沉陷區精心改造為公園綠地,讓市民出門就能踏入家門口的綠色空間。
位于鶴崗市工農區的欣虹湖公園綠樹成蔭、花香怡人,市民們悠閑地徜徉在林蔭路上,或漫步或賞景。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低洼易澇、環境臟亂的“鍋底坑”。從2017年開始,當地針對地形特點,通過截污納管、底泥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將這里打造成市民休閑娛樂的綠色樂園。
據了解,通過綜合治理,當地還在全市六個區不斷提檔升級23個公園、11個口袋公園的美化綠化。一場場“家門口”的生態蝶變讓宜居指數穩步攀升,一幅“城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畫卷正在這座東北小城徐徐展開。
河南淅川:治理重建結合 廢棄礦山變身生態公園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近年來,當地通過持續推進生態治理,曾經巖石裸露、礦坑遍布的“生態傷疤”湯山如今蛻變為綠樹成蔭、游人如織的濕地公園。
夏日的湯山濕地公園,青山和綠水遙相呼應、生機勃發,距離南水北調渠首閘僅有百米。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水泥廠采石礦區,數十年的開采留下了12個巨型礦坑,裸露山體占比超60%,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自2019年開始,當地對湯山及周邊區域的廢棄采石場進行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筑牢庫區水質屏障。
多年來,當地將治理恢復與生態重建相結合,整治修復區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等生態環境問題得到緩解,水土保持率達到95%以上。
內蒙古扎魯特草原:綠浪翻涌處 牛羊踏翠來
七月的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草原綠浪翻滾、牧歌悠揚。在格日朝魯蘇木夏營地,牧民們正在進行長達四個多月的放牧,這里也是通遼市目前唯一一處至今延續游牧生產生活方式的區域。
草原上的牧民們逐水草而居,根據一年四季氣候變化規律,把草牧場分為夏營地和冬營地。每年6月,隨著牧草返青,成群的牛羊便在牧民引領下向著水草豐美的夏營地遷徙,直至10月金秋時節方才返回。
近年來,通遼市扎魯特旗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將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與牧民增收、生態保護相結合,促進草原休養生息,提升生態修復與保護成效。
新疆托里:筑巢引椋鳥 滅蝗護草場
進入7月,隨著氣溫上升,新疆北疆遼闊的草原也進入了蝗蟲多發季,在托里縣,當地通過人工堆砌石塊為上萬只粉紅椋鳥搭建鳥巢,吸引這些捕蝗高手入住草原“滅蝗”。
這兩天,在托里縣加依爾山夏季牧場,成群的粉紅椋鳥已經熟門熟路地入住當地專門用石塊給它們堆建的鳥巢,它們時而盤旋嬉戲,時而俯沖掠食,捉住蝗蟲后返回巢穴哺育雛鳥。
據了解,粉紅椋鳥喜愛在地面石塊縫隙處搭建巢穴,當地發現這一特點后,近年來,特意在草原蝗蟲分布多的區域運輸堆放石塊,方便粉紅椋鳥棲息筑巢。
粉紅椋鳥是一種遷徙性候鳥,因其背部及腹部呈粉紅色而得名,每年7月,它們就會從中亞地區飛往新疆北疆草原來棲息繁衍。作為自然界中的“滅蝗高手”,粉紅椋鳥每天可捕食120只至180只蝗蟲,其育雛需求與蝗蟲繁殖周期高度吻合,是生物滅蝗的主力軍。
今年,托里縣在全縣天然草原選址,為粉紅椋鳥搭建石巢70余堆,可為約3萬只粉紅椋鳥提供棲息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