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normal"@@-->
7月11日,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發(fā)展論壇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開幕,1000余位嘉賓齊聚一堂。
兩岸金橋大使、中國銅藝大師、“邁巴赫少爺”的爺爺朱炳仁受邀出席,并攜帶作品《元起青花》驚艷亮相。
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將其送上臺,并作為兩岸和平之禮,贈予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
元青花是青花瓷里的璀璨明珠,寓意是祝愿祖國富強永固,祝愿兩岸平安吉祥。
朱炳仁說:“元氣青花的藍色花紋,像海峽的浪,也像兩岸人共有的血脈。”
在“跨越海峽來拜師”的活動中,朱炳仁再收兩名臺灣弟子,助力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文化在兩岸的傳承。
朱炳仁大師表示:“希望通過《元起青花》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如同《同源橋》一樣,為兩岸和平發(fā)展搭建新的橋梁?!?/p>
顯然,這已經(jīng)不是朱炳仁大師第一次致力于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搭橋事業(yè)了。
其實,“先生大義”在業(yè)內(nèi)早已有口皆碑,朱炳仁早被譽為“兩岸民間交流第一人”,“被銅藝耽誤的和平使者”。
01 “物”為橋
早在2003年,朱炳仁便考慮要為兩岸和平做件實事。
第二年,他設(shè)計完成了中國第一座銅橋——“同源橋”。
橋身雕刻著杭州西湖、靈隱禪寺及臺灣日月潭、中臺禪寺四幅銅畫,象征著兩岸人民“同出一源,同文同種”。
2007年,同源橋由杭州靈隱禪寺贈予臺灣中臺禪寺。
贈橋儀式當天,7萬臺灣民眾登上銅橋,祈福和平。
2024年,在安徽宣城桃花潭舉辦華語詩歌大會論壇,詩人來自兩岸三地。
朱炳仁倡議在桃花潭再建一座銅質(zhì)“同源橋”,與臺灣的“同源橋”隔海相望。
2011年,朱炳仁制作“和平柱”贈予金門縣,并獲得首個兩岸和平貢獻獎。
“和平柱”高86厘米,由百余和平鴿環(huán)繞,寓意著兩岸人民期盼“永久和平”的信念。
無論是“同源橋”“和平柱”,還是“元起青花”,朱炳仁大師的每件作品都藏著兩岸情,他都力圖以“物”為橋,搭起兩岸和平的橋梁。
02 “藝”為橋
朱炳仁不僅以“物”為橋,而且以“藝”為橋,搭起兩岸文化藝術(shù)交流的橋梁。
2010年,朱炳仁與臺灣雕塑家楊奉琛攜手舉辦“兩岸兩人藝術(shù)展”,從杭州巡展至臺灣,讓藝術(shù)成為連接兩岸的紐帶。
朱炳仁不僅是銅雕大師,還是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全才。
2011年,他出版了詩集《云彩》。同年,他赴臺拜訪詩人余光中。
余光中有一首家喻戶曉的詩歌《鄉(xiāng)愁》,寫道:“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p>
而朱炳仁在詩歌《云彩》中表達了同樣的鄉(xiāng)愁:“西湖潭印月,日月潭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strong>
余光中笑著說:“你的‘云彩’解了我‘鄉(xiāng)愁’。”
他在《云彩》旁揮筆寫下:“兩岸交流日,鄉(xiāng)愁自解時。海峽隔兩岸,不阻彩云飛。”
《云彩》與《鄉(xiāng)愁》的相遇,成就了一對知己。
2012年,兩人又在北大會詩。
2015年,朱炳仁出版詩集《鄉(xiāng)語》,余光中為其作序。
03 “史”為橋
朱炳仁見證了兩岸交流的許多重要歷史時刻。
2013年4月29日,是“汪辜會談”20 周年紀念日,朱炳仁以“兩岸金橋使者”的身份,受邀請赴臺參與紀念活動。
他與楊奉琛合作的雕塑《相生相息》,永久陳列于臺灣?;鶗髲d,成為兩岸藝術(shù)交融的又一見證。
2016年4月29日,“汪辜會談”23周年紀念日,臺灣當局領(lǐng)導人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qū)揭開“和平臺海,繁榮永續(xù)”紀念碑。
朱炳仁獲得金門政府頒贈的首個兩岸和平貢獻獎。
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習馬會”舉行,這是兩岸最高領(lǐng)導人睽違 66 年的首次會面。
朱炳仁亦趕赴現(xiàn)場,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04 “心”為橋
朱炳仁先生始終以一顆赤子之心倡導兩岸和平,事跡數(shù)不勝數(shù),精神更是熠熠發(fā)光。
1.兩岸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堅守者
從2003年開始籌劃為兩岸和平做實事,朱炳仁始終走在兩岸文化交流的前列,成為真正的先行者。
不僅先行,他更以持續(xù)行動來詮釋一個堅守者的擔當。
“只要關(guān)乎兩岸友好,必躬身參與”,小到街道辦交流活動,大到國家級論壇,他始終積極參與。
他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終身實踐者,畢生投入,而非一時興起。
2.家族傳承的家國情懷
朱炳仁對兩岸搭橋人的執(zhí)著源于家族基因里的家國情懷,源于“崇文重德、心系家國”的家風底色。
父親曾對他說:“銅藝要練一輩子,做人要正一輩子。”“手藝即道義,作品即心聲。”
因此,他努力“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一件事連著家國事”。
如今,他常對年輕后輩說:“你們接過的不只是手藝,更是讓兩岸心更近的責任?!?/p>
這便是家族傳承的力量。
3.“先生大義”的三重性
古人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strong>
朱炳仁先生真正做到了“大義”。
首先,大義于 “信”。
朱炳仁的作品里從沒有“隔閡”二字,而是“兩岸同根、和平共生”的具象表達。
他常說,“銅會生銹,但民族情感不會?!?/p>
他始終堅信“兩岸必同心”“兩岸一家親”。
其次,大義于 “行”。
他拒絕 “象征性參與”,每件作品都融入對兩岸的祝福,每次活動都親力親為,以“做實事”代替“說空話”。
他還曾計劃成立民間公益機構(gòu)“云彩”,幫助兩岸同胞辦實事、解難題。
如今年過八旬的他,依然四處奔波,親赴現(xiàn)場。
最后,大義于 “傳”。
他不僅自己行動,更通過銅藝傳承、公益講學等方式,播撒兩岸傳承的種子。
他向臺灣學子敞開大門,收授多名臺灣弟子。
他告訴兩岸青年:“交流要趁早,傳承要接力”。
他認為,“傳承比名氣重要”。
朱炳仁的心中,始終有一座兩岸和平與交流的橋。
金庸先生曾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p>
真正的大義者,一定是為國為民者,國泰才能民安,國富才能民強。
朱家銅藝能夠屹立百年不倒,也正是因為一代代朱家人延續(xù)了熾熱的家國情懷和良好的家風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