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穿著的是達斡爾族的傳統服飾,喜慶鮮艷的大紅色既是達斡爾族祈福活動中有著美好寓意的顏色,也是中國紅。”迎賓人員龐一一說。7月12日至13日,黑河市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第十屆“庫木勒”節在黑河市愛輝區草原上悠揚的民族樂曲中拉開帷幕。這一以柳蒿芽為象征的達斡爾族傳統節日,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更在新時代煥發出民族團結與文化創新的活力。
身著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的村民掛彩帶祈福(顏歆窈攝)
柳蒿芽的史詩:從生存記憶到文化圖騰
柳蒿芽,這一生長于北方曠野的植物,被達斡爾人視為民族精神的圖騰。“庫木勒”即為達斡爾語中的“柳蒿芽”。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南遷途中的達斡爾族因采食柳蒿芽渡過饑荒,得以延續血脈。如今,柳蒿芽湯、糕點等傳統美食在節日中飄香,成為民族敬畏自然、銘記歷史的生動注腳。而節慶中融入的民俗歌舞與藝術展演,則讓這一文化符號在當代得以延續。
黑河市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第十屆庫木勒節歌舞表演(顏歆窈攝)
斡包下的祈愿:儀式與競技里的民族血脈
民族文化的厚重感貫穿節日始終。清晨的“斡包祭祀”儀式上,身著盛裝的達斡爾族人以古老的語言誦念祭文,將寄托吉祥的彩帶系上許愿樹;舞臺邊,長者以柳枝蘸灑河水,為來賓祈福風調雨順,隨后歡騰的潑水活動將祝福傳遞給每一位參與者。“諳達集市”還原了歷史上達斡爾族作為貿易紐帶的身影,山貨、布匹與舞蹈《哈尼卡》交織出濃厚的民族風情;草原“村T”秀則通過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展現達斡爾服飾藝術的演變。競技區內,摔跤、押加、“拉棍”等源于生產生活的傳統體育項目,吸引各族群眾踴躍參與,“這是邊疆孩子共同的童年記憶,” 滿族參賽者關飛說,“我們比的是力氣,握的是情誼。”
游客參與踢鍵子活動(顏歆窈攝)
石榴籽的春天:多民族共舞的邊疆詩篇
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的節日文化更凸顯交融共生。現場紅旗營、白旗營等多個營棚下,不同民族的觀眾并肩而坐,共享歡樂。坤河鄉黨委書記張少丹表示:“邊疆的穩固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的共同體意識,正是節日的深層意義。”活動中,達斡爾文化作為核心,與滿族、漢族等元素相互輝映,講述著邊疆團結守邊的故事。
近年來,黑河市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把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與新時代安邊固邊興邊工作有機結合,打造“邊疆兒女心向黨 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品牌。展望未來,張少丹強調創新與體驗并重。今年的“游園式”布局增設了露營區、“莫昆錢柜”互動交易等環節,讓游客在草原上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未來將進一步挖掘邊疆多民族文化資源,以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讓“綠水青山”真正化為“金山銀山”。在這場跨越時空的慶典中,達斡爾族的古老傳統正與時代共鳴,奏響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嶄新樂章。(劉思邁 謝丹|編輯 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周慧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