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春節剛過,88歲的蔣介石躺在病床上,做了一個決定,邀請毛澤東來臺灣。這個與共產黨斗爭了大半生的人,竟主動向“老對手”發出邀約,秘密召見了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請他幫忙辦理這件事情。
1972年,毛主席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時,把蔣介石稱為“老朋友”。消息傳到臺灣后,蔣介石來回踱步,反復琢磨著毛主席對美國總統說的那句話:“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老朋友?蔣介石苦笑一聲,也確實如此,國共合作、內戰到現在的對峙,誰能比他們更了解對方呢?
蔣介石已有跡象維護中國作為一個整體,1974年.當南越軍艦闖入西沙群島時,憤怒地拍案而起:“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當中共軍艦需要通過臺灣海峽增援西沙時,他沒有阻攔,還下令開了照明燈,提供了幫助,這一刻,政治立場讓位于民族大義。
陳立夫接受使命后,立即通過香港的秘密渠道,向北京傳遞了這個石破天驚的消息。當這個消息傳到毛主席耳中時,感到十分高興。雖然此時毛主席身體狀況已經很差,周總理也重病在身,但還是給出行動了,找來剛剛復出的鄧小平,親自交代:“兩岸要盡快實現'三通'”,還說可以代表自己去臺灣訪問。
陳立夫得到積極回應后,激動得徹夜難眠,為推動這次歷史性的會晤,做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在文中,陳立夫呼吁毛澤東能夠“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度合作的前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在海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可就在雙方都在積極籌備時,有狀況發生了。1975年4月5日清明節,本該是祭祖的日子,卻成了蔣介石人生最后一天。夜幕降臨,他陷入昏迷,在子夜時分逝世。據身邊侍衛回憶,當準備移靈時,天上突然雷聲隆隆,繼而傾盆大雨襲來,天氣驟變,仿佛老天在哭泣。
蔣介石突然離世,陳立夫再怎么精心安排,也都沒辦法了。我方派鄧小平訪臺的計劃,也因此化為泡影。如果蔣介石能夠再活幾個月,如果鄧小平真踏上了臺灣的土地,兩岸關系是否會有更積極的信號?一切都不得而知了。
蔣介石晚年其實很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在公開場合仍然高呼“反攻大陸”;另一方面,在私下卻愿意與毛主席溝通,尋求和平解決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毛主席也在為兩岸關系的發展做出努力,對蔣介石的稱呼從“蔣匪”轉變為“老朋友”,胸懷博大,可見一斑。
1976年,毛主席病重,聽完唐山大地震的匯報之后,眼淚止不住,對身邊的華國鋒等人說道,自己和蔣介石斗爭了許多年,把人趕到了小島上,有幾個人一直在他旁邊發表意見,希望早日收回臺灣,這件事沒有辦完,只能交給下一代了。
兩位改變了中國歷史的大人物,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都在為民族統一而努力,雖然那次的努力沒有開花結果,但依然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蔣介石晚年曾密邀毛澤東訪臺 后因其去世溝通中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