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警惕那種總在辦公室里四處走動、隨時待命、時刻在線的中層管理者。
他們看起來很辛苦:會開不完、消息秒回、任務接力,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沒有人不佩服他們的勤奮,也沒有人覺得他們“不負責”。但也恰恰因此,沒人愿意指出一個事實:他們其實并沒有在管理。
這不是人品問題,更不是態度問題,而是權力意識出了問題。他們已經默認:管理就等于勤奮,領導力就是身體力行。可真正的權力,恰恰是把事情搞清楚、講明白,然后不親自做。
一個不懂權力的人,只能用“忙”來維持存在感。久而久之,就會讓組織陷入一種“努力的人特別多,有用的決策特別少”的沉默危機。
01 |忙,不代表在用權力
很多管理者嘴上不說,但內心其實是有點心虛的。
他不確定自己下達的指令是否有人真正執行,不敢要求別人必須服從,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出面、什么時候該后撤。他覺得發號施令是一種“冒犯”,于是選擇默默補位。
看起來是在扛責任,其實是在回避權力。
管理本應是決策和裁定的工作,但他們卻把自己活成了全天候客服和現場協調員。越忙越有安全感,越躲越像管理者。
一旦陷入這種模式,管理就會退化成“隨時響應、拼命當場”。在別人的問題上用力太多,在自己的職責上卻沒有力量。
02 |“怕用權力”,才會“迷信勤奮”
有的管理者不是不懂事,而是太懂人情。
他們擔心定規矩會被說強勢,設邊界會被說冷漠,下判斷會被說自以為是。他們過于在意別人的感受,結果只敢維持氣氛,不敢定調子。
“我忙著,不代表我不管”,這句話聽起來很負責,其實是在說:“我寧愿親自做事,也不敢推動別人去做。”
權力不是去壓人,而是定規則。管理者不敢承擔決策風險,就只好用“辛苦”代替“判斷”。
但團隊不是看你累不累,而是看你有沒有讓問題向前走。你越忙,大家越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最后組織只能靠“默契”和“救火”維持運行。
03 |忙碌者的悲哀,
是組織習慣了依賴
一個靠忙維持管理權威的人,最常聽到的評價是:“他人不錯,事情也做得多。”但這背后,是組織的一種可怕慣性:
——“他不盯,大家就松。”
——“他不催,事情就黃。”
——“他不在,就沒人兜底。”
從個體層面看,這是一個能吃苦的中層;從組織層面看,這是一個已經被慣壞的系統。
真正成熟的組織,是可以接受領導者“缺席”的。因為權力不是時刻在場,而是制度在那兒。你要走得開、靠得住、替得了,而不是用加班和覆蓋讓整個系統變成你個人的延伸。
一個“靠得住”的人,未必“隨時在”;一個“真正負責”的人,未必“事事親為”。
04 |“我不敢發火”,
不是修養,是沒概念
我見過太多中層,長期處在“誰都不得罪、誰都要照顧”的狀態。他們把模糊當智慧,把包容當平衡,最后把權力磨沒了。
其實,真正的權力使用,并不需要發火,不需要樹威,更不需要搞政治。
只需要有邊界、有判斷、有決策。
哪怕說得再輕,也得說清楚;哪怕笑著,也要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怎么定、由誰干、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只會“接單”“補位”“理解”,卻不敢“定規”“抽人”“拍板”,那你做的不是管理,而是高級協助。
05 |權力感的本質,
是敢于被人不喜歡
我不是鼓勵管理者去搞強權。
但你得接受一點: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的角色不是“被喜歡”,而是“被明確”。
你在關鍵時刻說了什么、決定了什么、定下了什么,這才構成了你的權力。而不是你回了多少消息、加了多少班、做了多少本可以別人做的事。
很多人沒意識到,組織里的“信任”是長在“確定感”上的,而不是“共情”上的。
你越怕別人說你冷酷,越想用善意維持和氣,就越容易失去判斷位置。下屬會覺得你是“好人”,但不是“有用的人”;上級會覺得你“能干”,但不是“能扛”。
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喜歡你,但沒人依賴你。
06 |權力,是讓別人工作,
不是你自己多累
真正高明的管理,不是你自己多辛苦,而是你讓別人少走彎路。
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定得多準、裁得多對。
你應該通過權力,讓團隊動起來,而不是靠你忙起來。你的忙,應該是思考資源配置,而不是填溝補洞。
當一個組織真正懂管理,它不怕人少,就怕判斷錯;不怕領導冷,就怕權力虛。
如果你還在靠忙碌維持存在感,也許該停下來想想:你有沒有真的在行使你的權力?
你,是在管人,還是在救火?
你,是在決策,還是在勤奮地躲避權力?
真正的管理,不靠勤奮維持,而靠判斷建立。如果你還不懂這個邏輯,再忙也是白忙。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