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平衡術,少走十年彎路
公司里干了十年的老張遲到被攝像頭拍到了,按制度該扣200塊。你是部門經理,罰還是不罰?罰了怕寒了老員工的心,不罰又怕新人說閑話。這種夾在制度和人情中間的困境,職場人都懂。
一、光講人情?那是給自己挖坑
老員工上班摸魚,主管看在多年情分上睜只眼閉只眼;年底評優搞“輪流坐莊”,績優員工心里直罵娘。這種人情債,遲早要還。
1. 管理越來越被動
某部門領導照顧老員工情面,默許其隨意遲到早退,結果其他員工有樣學樣。等領導想管時,反被懟:“以前怎么不說?”管理權威碎了一地。
2. 劣幣驅逐良幣
某公司領導憑“苦勞”給員工漲薪,結果績優員工覺得不公平,要么躺平要么跳槽,剩下的都是混日子的。團隊戰斗力?不存在的。
二、死守制度?小心變成冷血機器
某員工家里老人突發重病,按規定請假要扣全勤獎。主管板著臉照章辦事,團隊其他人看在眼里,心涼了半截。
1. 團隊變冰窖
考勤打卡精確到秒,報銷差1毛錢都不批。員工私下吐槽:“在辦公室像在監獄,干活像機器人。”團隊溫度降到冰點。
2. 制度卡死創新
某互聯網公司流程僵化,產品經理想改個小功能要過五道審批。等流程走完,競品早早上線了。制度成了創新的絆腳石。
三、平衡之道:骨頭要硬,潤滑要巧
1. 定制度要帶溫度
某互聯網公司在考勤制度里設置了“每月3次10分鐘緩沖期”,遇上堵車、送孩子都不算遲到。制度剛發布時,員工鼓掌叫好。
(彈性制度讓人心暖,但底線要守住)
2. 執行必須公平
某快消品公司搞匿名評優,所有項目打分上墻公示。連續三年獲獎的小王直言:“輸也輸得心服口服。”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關系戶也得靠邊站)
3. 人情用在刀刃上
同事臨時要去接生病的孩子,你主動說:“下午的報表我幫你交”。月底你趕項目進度時,對方默默給你帶了三天早餐。這種有來有往的人情,比請客吃飯管用十倍。
4. 說話留三分余地
看到同事方案有問題,別說“你這不行”,改說“整體思路很棒,如果加上行業數據對比可能更有說服力”。既給了臺階,又點出問題。
5. 能力才是硬通貨
把70%精力放在專業提升上,剩下30%搞人際關系。當你能獨立解決部門的技術難題時,連領導都要給你三分薄面。
前年公司新來的95后主管有句口頭禪:“制度管底線,人情管上限。”他帶的團隊連續三年績效第一。項目緊急時員工主動通宵趕工,因為大家都知道——真遇上急事,主管絕對準假;但誰要渾水摸魚,制度第一個不答應。
好職場如同精密的鐘表:制度是咬合的齒輪,人情是流動的潤滑油。 少了齒輪轉不動,缺了油轉不久。真正聰明的人,左手握緊規則這把尺,右手捧好人情這碗湯,在剛柔并濟間走出自己的陽關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