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活躍于鐵路線上的保定鐵路工人游擊隊,以破壞日軍交通運輸為主要任務,牽制了日軍大量兵力。省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華北平原,沃野千里,高速動車組在這片歷經滄桑土地上飛馳。縱橫交織的鐵路,如同歷史的經緯線,讓今天的人們記起80多年前的崢嶸歲月。
七七事變爆發后,侵華日軍經平漢鐵路沿線大舉南侵,先后占領保定和石家莊。平漢線保定至石家莊段成了日軍運輸兵力、武器、彈藥及其給養的主要輸送線。
經歷過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保定鐵路工人,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們毅然離開車站,組成保定鐵路游擊隊,在幾百公里的鐵路線上,破壞日軍交通運輸。
“我父親李寶玉就是游擊隊隊員,生前最喜歡給我們講抗戰的故事。電視劇《鐵道游擊隊》里扒火車、捉漢奸、地下聯絡的情節,他們也都經歷過。”在位于保定的太行博物館,記者見到了64歲的李海軍。
一張保定鐵路游擊隊在平漢鐵路線上巡邏的照片,還在述說著他們戰地求生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的炮聲,仿佛還在耳邊回蕩。日軍攻陷北平、天津后,沿平漢、平綏、津浦鐵路三線推進,沿途燒殺搶掠,凡遇中國抗日軍民抵抗,更是瘋狂報復,必在戰后大肆屠殺。
誰來拯救飽受苦難的華北人民?誰來點燃平原抗戰的烈火?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正式確立了全面抗戰路線。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東渡黃河,揮師華北,直插敵后。
當時奔赴華北抗日前線的八路軍三個師,共計4萬多人。“因為敵強我弱,運用游擊戰,才能以我之長擊敵之短,保存發展自己,打擊消滅敵人。”李海軍聽父親這樣講過,自己也喜歡研究那段歷史。
1937年9月間,黨中央在冀中、冀西開辦游擊戰爭訓練班,培訓骨干、組織隊伍。河北的抗日武裝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
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帶領部隊在晉縣(今晉州市)小樵鎮,宣布脫離國民黨軍隊,改編為人民自衛軍,留在冀中抗日。
孟慶山的河北游擊軍、馬本齋的回民支隊、張仲瀚的河北民軍……這些共產黨領導或愿意接受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紛紛吹響集結號;正太鐵路工人游擊隊、保定鐵路工人游擊隊、冀西游擊隊、成安抗日義勇軍、易縣青年抗日先鋒隊、白洋淀水上游擊隊……各地黨組織發動廣大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抗日。
熊熊烈火,在河北的山區、平原和水鄉迅速燃燒,抗戰熱潮洶涌澎湃。
八路軍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通過一場又一場的勝利,鞏固抗日根據地,打出了威風。
“聽父親講,百團大戰打響后,他們游擊隊接到通知,當天夜里,隊長就帶領大家埋伏在保定四平莊至于家莊間的鐵路沿線。他們卸道釘、拆枕木、割電線,不一會兒,鐵路就被拆除了50多米,點著了堆在一起的枕木,火光沖天。”李海軍說。
此后,鐵路游擊隊埋伏在清風店車站附近,當侵華日軍的運棉車開來,槍聲、爆炸聲響成一片,敵人的18節棉車瞬間變成了一條火龍。
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它使日軍陷入一場“沒有明確戰線”的戰爭、“陷在泥潭里”的戰爭。
太行山發出怒吼,“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里滅亡”;大平原熱血激昂,“游擊健兒青紗帳里逞英豪”;白洋淀里槳聲急,“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桿專打鬼子兵”……
1942年,日軍對冀東、冀南和冀中分別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大“掃蕩”,河北人民遭受深重的災難。
大平原上,以前走二十里地也見不到敵人,后來兩三里就建有炮樓,敵人挖的封鎖溝有一丈多深。
跳出“囚籠”去戰斗,殺到“敵后之敵后”,縣區游擊隊等靈活精干的武裝組織,活躍在敵后戰場,建立小塊游擊根據地,不斷襲擾打擊敵人。
按照當時游擊戰的經驗和理論,平原地區是沒有辦法打游擊的。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卻說:“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
“我父親當時只有14歲,跟游擊隊一起打鬼子。父親常說,戰爭是無情的,上了戰場就要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李海軍說。
國破家亡的關頭,那些老實善良的農民,那些文質彬彬的書生,那些還帶著稚氣的孩子,一夜之間成了戰士、成了英雄,筑起了保衛華北的鋼鐵長城。
到抗戰勝利,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所屬正規部隊由3000余人發展到32萬人,民兵從無到有發展到90萬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所屬正規部隊由9000人發展到30萬人,民兵發展到40萬人。(河北日報記者 王璐丹 寇國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