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國共第二次合作,按照國共協議,北方的紅軍全體改編為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
眾所周知,八路軍的軍事領導干部都是我黨名將擔任,在新四軍內,首任軍長一職,卻不是直接由我黨我軍名將擔任,而是由流亡海外十年、剛歸國不久的葉挺擔任,當時我軍名將眾多,為何新四軍軍長由脫離組織關系的長達十年的葉挺擔任最為合適呢?
當時,蔣介石同意八路軍由我黨戰將直接擔任主要軍事將領,卻堅決反對新四軍由我黨內部的將領(如陳毅、張云逸等)擔任軍長,要求軍長必須是非共產黨人或“中立人士”。
葉挺將軍于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后流亡海外,雖曾是中共黨員,但長期未能取得聯系,已脫黨十年,此時無明確黨派標簽,蔣介石認為他“不完全是共產黨的人”,勉強接受他為軍長人選。
葉挺是北伐戰爭時期的鐵軍名將(獨立團團長),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有較高聲望,由他出任軍長容易獲得國民政府認可,同時便于新四軍在華中地區開展抗日活動。
葉挺曾參與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雖脫黨但仍有革命聲譽,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與他私交甚篤,認為他“雖不在黨,心仍向黨”。
1937年7月,周恩來在上海會見葉挺,提議由他出面組建新四軍,葉挺主動表示“愿接受黨的領導”。毛澤東起初對葉挺的脫黨經歷有顧慮,但為盡快完成改編、爭取合法抗日地位,最終同意這一安排。
中共中央在任命葉挺為軍長的同時,另設副軍長項英(中共黨員)并成立軍分會,確保黨對新四軍的實際控制。葉挺的軍長職務更多是“對外象征”,內部決策仍由黨組織主導。
新四軍內部其他名將如陳毅、張云逸等雖軍事素養和威望較高,卻均為黨員,不符合國民黨要求。
陳毅在南方游擊隊中威望高,但他同時是中共核心將領,蔣介石絕不會同意,張云逸、羅炳輝等同樣因黨員身份被排除。
若選擇非軍事背景的民主人士,難以服眾且不利于作戰指揮。葉挺的軍事能力與歷史地位使其成為唯一能平衡國共雙方需求的人選。
由于國民黨限制軍費、武器供應,葉挺一度憤而辭職(1938年),后經周恩來調解才返回。1941年皖南事變中,葉挺被國民黨扣押,新四軍番號被撤銷,中共隨即重建新四軍,由陳毅任代軍長,徹底擺脫國民黨的制約。
1946年葉挺獲釋后重新入黨,但不久因空難逝世。中共中央在追悼時肯定他“始終忠誠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
因此,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是國共合作初期特殊政治環境的綜合結果,當時也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盡管存在矛盾,但這一安排使新四軍得以合法組建并迅速投入抗戰,而陳毅等黨員將領未任軍長,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受限于國民政府。
皖南事變后,中共徹底掌握新四軍領導權,陳毅的繼任也通過實踐證明了自己卓越的領導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