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李達與八路軍一二九師主要領導合影。左起:李達、劉伯承、鄧小平、蔡樹藩、采訪記者
賀老總、彭老總、陳老總、劉帥、徐帥這五位開國元勛是黨和軍隊中資歷深厚的元帥,他們用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立下赫赫軍功。在這五位元帥背后,曾有一位將領盡心盡力先后輔佐他們40年,他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助手”,在戰爭時期他堪比“智囊”,被譽為“諸葛先生”,他因熟知地理而被稱為“活地圖”,在和平時期他埋頭苦干、淡泊名利,他就是甘愿做40年參謀的李達上將。
1955 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一位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的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他,便是在我軍參謀崗位上默默耕耘長達 40 年之久的李達。
戰爭年代,他以足智多謀、熟知地理聞名遐邇,被尊稱為 “諸葛先生”“活地圖”;和平時期,他又淡泊名利,甘于奉獻。他的一生,與賀老總、彭老總、陳老總、劉帥、徐帥這五位開國元帥緊密交織,見證并親身參與了人民軍隊從弱小走向強大的光輝征程。
1905 年,李達出生于陜西眉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讀書識字對于農家子弟而言,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然而,李達的父母深明大義,他們節衣縮食,全力供兒子讀書,滿心期望他能考取功名,改變家庭命運。但時代的滾滾洪流,卻將李達推向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 參軍報國。
1926 年,李達考入馮玉祥將軍創辦的西北陸軍學校。在國民軍中,李達親身感受到民眾對革命的熾熱熱忱。他看到了共產黨 “扶助工農” 主張所蘊含的磅礴偉力,這與他內心深處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不謀而合。
1927 年,蔣介石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李達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他的心中,逐漸燃起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之火。
1931 年,李達毅然決然地參加了 “寧都起義”,率部加入紅軍的行列。次年 9 月,在王震、甘泗淇的介紹下,李達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開啟了他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壯麗篇章。
1932 年,湘贛蘇區紅八軍獨立第一師成立,李達出任參謀長,這成為他參謀長生涯的起點。李達接受過正規、專業的軍事教育與訓練,他深知軍事素養對于一支軍隊的極端重要性。當時,很多游擊隊由于缺乏正規訓練,對修建工事不太重視。李達上任后,雷厲風行地著手改變這一狀況。他明確規定每個班都必須掌握工事技術和陣地防御基本戰術,并親自示范、悉心督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部隊的軍事技術素養顯著提升,戰斗力大大增強。
在反 “圍剿” 戰役中,李達充分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1933 年的九渡沖戰斗,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李達冷靜沉著地分析戰場形勢,精心制定出巧妙的作戰計劃。他指揮部隊巧妙利用地形優勢,設下埋伏,待敵人進入包圍圈后,突然發起猛烈攻擊。
經過激烈拼殺,紅軍以少勝多,取得重大勝利。緊接著,在棠市戰斗中,李達再次大顯身手,帶領部隊成功截擊敵人的增援部隊,為紅軍繳獲大量軍事補給。這兩場戰斗的輝煌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也為紅軍在艱苦卓絕的反 “圍剿” 斗爭中贏得了寶貴的物資支持。為此,中央軍委特意通報嘉獎,李達的軍事才能開始嶄露頭角,聲名遠揚。
蕭克將軍對李達贊不絕口,他認為李達具備極強的變通能力和適應能力。在紅軍隊伍中,李達不但能將專業的軍事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將士們,還能迅速深刻掌握紅軍的戰略戰術。
作為參謀長,他既善于料敵先機,精準預判敵人的行動,又長于臨機應變,在復雜多變的戰場上迅速做出正確決策。司令部中的每項工作,他都一絲不茍、事無巨細地關注,力求做到盡善盡美。在他的精心運作下,紅八軍獨立第一師的司令部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高效運轉的指揮中樞,為部隊的作戰行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1936 年,紅二方面軍成立,賀老總擔任總指揮,李達出任參謀長。從此,李達與賀老總結下了深厚的戰斗情誼。賀老總性格豪爽大氣,作戰勇猛無畏,而李達則心思縝密細膩,足智多謀。兩人在工作中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在長征途中,面對惡劣艱險的自然環境和敵人的圍追堵截,李達憑借著對地圖的爛熟于心和出色的軍事謀劃能力,為部隊制定出一條條安全的行軍路線。他帶領部隊巧妙地避開敵人的重兵設防區域,多次成功化險為夷。賀老總對李達的工作十分滿意,常常毫不吝嗇地稱贊他是自己的得力助手。
抗戰爆發后,李達擔任八路軍 129 師參謀長。在這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他肩負起更為艱巨繁重的使命。
一方面,他積極主動地培養游擊戰骨干,將自己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實戰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基層官兵。他深知,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游擊戰是打擊敵人的有效手段。通過舉辦培訓班、親自授課等多種方式,李達為 129 師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游擊戰人才,為開展敵后抗日斗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李達帶領部隊積極投身戰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937 年 10 月的七亙村戰斗,堪稱經典戰例。李達根據敵人的行動規律和當地的地形特點,大膽果敢地提出在同一地點兩次設伏的創新計劃。這一計劃看似違背常理,卻收到了奇效。
日軍萬萬沒有想到,八路軍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兩次伏擊,共殲滅日軍 400 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七亙村戰斗的勝利,不僅打破了 “戰勝不復” 的常規軍事理念,也極大地鼓舞了我軍的士氣。
1938 年的長樂村戰斗,同樣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李達的軍事才能。當時,日軍妄圖對我軍實施 “九路圍攻”,妄圖一舉消滅 129 師。李達經過仔細深入分析,認為日軍兵力分散,且在長樂村一帶地形狹窄,有利于我軍設伏。于是,他和劉伯承師長精心制定了詳細周密的作戰計劃。
戰斗打響后,我軍迅速將日軍包圍在長樂村附近的河谷地帶。經過激烈殘酷的戰斗,日軍的 “九路圍攻” 計劃被徹底粉碎。長樂村戰斗共殲滅日軍 2200 余人,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有力鞏固了晉東南抗日根據地。
李達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戰爭局面時,總是展現出長遠的戰略眼光。
1943年冬,李達在河北涉縣留影,時任太行軍區司令員
1944 年,美軍飛機在李達部隊所在地附近墜毀,飛行員跳傘求生。李達得知消息后,立刻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與美軍建立聯系的絕佳契機。
他馬上派出偵察員,嚴令他們搶在日軍之前找到美軍飛行員。偵察員們不負所望,很快找到了美軍飛行員,并使用李達事先精心準備好的英漢雙語對照傳話本與其溝通,順利將他們帶回根據地。
回到根據地后,李達用極為有限的物資為美軍飛行員提供西餐飲食,這讓很多將士感到困惑不解。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為何要如此優待這些美國人呢?
李達沒有過多解釋,他堅信自己的判斷。
果然,美軍飛行員被李達的熱情真誠和誠意深深打動。當得知八路軍缺乏必要的空中支援時,他們主動提出幫助八路軍修建飛機場。后來,在安陽戰役中,當李達部隊受阻時,他向美軍請求空中支援,美軍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他的請求。
在美軍戰機的有力配合下,安陽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再次重創日軍。
日軍怎么也想不通,八路軍何時有了空中部隊。而這一切,都得益于李達的遠見卓識。
原來,美軍飛行員得知八路軍以黑豆果腹,卻竭盡全力供應自己牛排雞蛋后,深受感動,主動協助修建機場,并破例授予李達戰機調動權,李達也因此成為史上唯一能調動美軍飛機的八路軍將領。
他促成了歷史上唯一一次美國空軍與八路軍的配合作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李達還對 129 師司令部進行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改革。抗戰初期,作為一二九師參謀長的李達,根據對日軍作戰的實踐經驗和我軍的特點,對師司令部進行大膽改造。在原來按國民革命軍統一模式設置的參謀、偵察、通信、副官 4 個科的基礎上,增設了隊列科。后來,為進一步加強對干部和部隊的教育訓練,又把隊列科細分為隊務、訓練兩科。
1938年,李達與八路軍一二九師主要領導合影。左起:李達、劉伯承、鄧小平、蔡樹藩、采訪記者。
1942 年,為適應作戰和情報工作的迫切需要,他又將偵察科擴大為情報處。1945 年后,他在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增設了軍械科。中原軍區成立后,為適應軍隊進行大規模野戰和攻堅戰的現實需要,他將軍械科升為獨立的軍械處。
1945 年夏天,他報請劉伯承、鄧小平同意,率先在晉冀魯豫軍區設立了軍政處,這在當時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舉措。經過這一系列改革,打造出了 “比日軍更精干的參謀班子”,葉劍英元帥稱贊他為 129 師的 “參謀之父”,鄧小平也評價 “129 師能在華北堅持下來,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比日軍更精干的參謀班子”。
李達因能謀善戰,被一些老帥夸贊為 “諸葛先生”;又因其對我國兩千多個縣名熟能成誦,對各地地形了如指掌,被稱作 “活地圖”,81 歲高齡時他仍能背誦全國 2000 余縣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他僅憑地圖上重名村莊的方位差異,便精準鎖定了劉伯承的駐地。這些稱謂與美譽,無一不彰顯著李達出眾卓越的軍事才能。
解放戰爭時期,李達擔任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在這一關鍵時期,他的軍事謀略才能得到更為充分的施展。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是一場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的戰略決戰,這場戰役的輝煌勝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而 “小車” 的組織者,正是李達。
他積極組織動員群眾,全力以赴為部隊籌集物資、運送彈藥、搶救傷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數百萬群眾推著小車,源源不斷地為前線提供堅實支援,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戰役指揮過程中,李達提出了 “使徐州之敵孤立無援而后殲之” 的精妙作戰計劃。這一計劃充分體現了他對戰場形勢的深刻洞察和高超卓越的軍事謀略。毛主席得知后,稱贊他膽識過人。
在淮海戰役以及隨后的渡江戰役、進軍西南等重大戰役中,李達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全力協助劉伯承、陳毅等將領,精心制定作戰計劃,周密組織指揮部隊行動,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5 年上黨戰役后,李達還創造了一段傳奇佳話。當時,國民黨新八軍軍長高樹勛率部進至邯鄲地區。李達敏銳地察覺到爭取高樹勛起義的可能性,他單槍匹馬,毅然穿越火線,抵達高樹勛駐地。憑借著與高樹勛在西北軍時的舊誼,以及對當前形勢的深入透徹分析,李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 “五原誓師”“寧都起義” 等事例激勵高樹勛加入人民陣營。最終,高樹勛被李達說服,帶領新 8 軍及河北民軍等部共 1.2 萬余人宣布 “火線起義”。這一行動直接促成邯鄲戰役殲敵兩萬人,極大地改變了戰場局勢,毛澤東稱贊其 “打破內戰危局”。
1948年5月,李達任中原野戰軍參謀長時與劉伯承、鄧小平親切接見前來慰問中原野戰軍的華東野戰軍慰問團。
李達的才能深受賀老總、彭老總、陳老總、劉帥、徐帥這五位開國元帥的賞識青睞。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他與這些元帥們并肩作戰,出生入死,結下了深厚真摯的情誼。他們在工作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攜手共同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而拼搏奮斗。
毛主席與鄧小平也對李達夸贊有加。然而,擁有如此卓越軍功的李達,在授銜后卻依然保持著低調謙遜的品行。他從不炫耀自己的赫赫功績,甚至連子女都不知道他被授予了什么軍銜。后來,子女們還是通過報紙才知曉,父親被授予了開國上將。
在和平年代,李達依然保持著革命戰爭年代的優良作風。他埋頭苦干,為國防事業和軍隊建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1949年,李達等人進入慶祝南京解放大會會場,劉伯承(前排左一)、李達(前排左二)
他先后擔任過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志愿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等重要職務。在每個崗位上,他都兢兢業業,為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經驗。
1993年7月12日,李達逝世于北京,享年88歲。遵其遺愿,人們將其骨灰安葬在河北涉縣將軍嶺。一生“臨大事而不惑,罹大難而不畏”的將軍,骨已銷,魂猶忠,他與劉伯承、徐向前、王新亭、黃鎮等一二九師戰友魂歸一處,永遠相伴,繼續守護一方曾共同戰斗過的熱土。
李達將軍的一生,是為人民解放事業和國防建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在戰爭時期足智多謀,屢建奇功;在和平年代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他輔佐過五位開國元帥,成就了一段段革命佳話。他的高潔品行和卓越才能,不僅贏得了戰友們的尊敬和愛戴,也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