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新車發布會,座椅沒有了零重力這項配置,就好像沒有了舒適一樣。但實際上零重力座椅并不是什么新鮮神奇的玩意,甚至還是上世紀(參數丨圖片)的產物。
零重力這個名詞,一開始只是一個研究成果。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航天局NASA發現人的太空失重環境下,自然飄浮時身體會自動進入一種統一的姿態,他們將這種姿態叫做中性人體姿態( NBP: neutral body posture ),在這種姿態下,人的肌肉骨骼受力最小,是最舒適的狀態。
有了這一發現后,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一拍即合,這姿態不是能減輕重力對身體的壓力嘛,我們就給咱家航天器,裝一個模仿NBP打造的椅子,讓宇航員們坐在上面,能夠享受到接近太空環境下的低壓力,這也是零重力姿態最初的實際應用。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零重力在40年前已經有了實際應用,為什么是在近幾年,中國品牌的汽車上才開始發光發熱?為什么沒有早早將零重力座椅應用到汽車上?
其實還真不是各大汽車品牌沒跟上,自從80年代發現零重力姿態以后,就有品牌開始按照這個標準整活。
2005年,日產工程師們發現,坐姿舒不舒服對開車影響還是挺大的,所以他們借用NBP的研究數據,不斷優化座椅的骨架、靠背、坐墊角度以及填充的材質,最終弄出了一張承托人體接近NBP狀態的座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日產大沙發”。
并且在這張大沙發,還搭載在2013年上市的日產天籟上面,所以10年前其實已經有品牌做了零重力座椅這件事。
如果你覺得,沒有腿托,不能仰坐,不算是零重力座椅,那再來看看2017年CES展會,法拉第未來(FF)的展臺上,將一張具備靠背大角度調節,帶可伸縮的腿托,近乎躺臥乘坐姿態的座椅,呈現在我們眼前。“下周回國”賈躍亭的法拉第有沒有未來暫且未知,但這張很接近現在零重力座椅的設計,8年前其實也出現了。
包括傳統豪華品牌的寶馬,也在2020年的CES展上,發布了ZeroG Lounger零重力座椅,一樣的可調靠背、可調腿托,一樣能實現近乎平躺的姿勢。
至于為什么零重力座椅沒法在傳統品牌上發光發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汽車由駕控硬件主導造車,想要更高更快更強,得加錢,同理想要坐得更舒服,想要真皮加熱通風按摩,一樣要加錢,因此車型配置才會分出個入門、豪華、旗艦。
另外還有理念問題,像前面提到的日產大沙發,它沒有去特意做成懸浮加腿托來改變座椅形態,是因為日產覺得已經將零重力姿態融入正常座椅里,每一張正常的座椅都可以實現減輕壓力的“零重力”效果。而且在他們看來,想要更加舒適,他們會選擇從座椅材質、填充技術等方面下手。
還有安全問題,相比常規座椅,零重力座椅的設計更加復雜,各種姿態下座椅的安全性需要更多的驗證,在這個層面上,傳統品牌認為零重力座椅的安全性,相比常規座椅會大打折扣。
但中國品牌對于用車需求的新理解,是人人都需要。除了用電驅減輕了性能需求這個原因外,把成本花在用戶看得到的地方,也是新勢力和傳統造車勢力不同的地方。
2017年,蔚來發布ES8,同步帶來了“女王副駕”,帶腿托+滑軌,120-170°躺角調節,打響了中國汽車品牌“卷座椅”的第一槍。
從售價15萬到4 50萬,從MPV到SUV,都能找到給我們提供零重力座椅的國產汽車。MPV不用說,像極氪009、理想MEGA、小鵬X9等等新派MPV,二排統統具備零重力座椅。
15萬級別的深藍S7、極氪X,同樣都具備后排零重力座椅,在一臺緊湊車里面,你就可以擁有和MPV一樣的座椅享受。
20萬級別的魏牌藍山有副駕零重力;30萬的智己LS7,首創大五座SUV后排右側零重力座椅;30萬級別的三排六座SUV問界M7,第二排右側座椅提供零重力座椅。
SUV中,像40萬級別的問界M9、理想L9,第二排有雙零重力座椅,腰、腿部角度提升至121°,提升懸浮感。
這回懂了吧,“零重力”座椅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我們也要感謝我們的造車新勢力,是它們讓這項配置走進了更多用車家庭里面。而且從消費者的體驗來說,大家也似乎很喜歡這樣的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