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日子就像走親戚,你來我往的。
借個醬油醋,遞把螺絲刀,都是常事。
可有些東西,看著普通。
一旦借出去,就像在腳底埋了顆雷。
今天不響,明天不炸。
指不定哪天,就把日子炸得七零八落。
有人說,關系好,借點啥不是應該的?
話是這么說。
可老話說“人心隔肚皮”。
有些“借”,明著是求幫忙。
暗著可能是把你往溝里帶。
當代作家莫言說過:“人情這東西,像塊熱豆腐,捧好了是暖的,摔碎了,燙著手還收拾不干凈。”
真是這個理。
遇到有人借這3種東西。
哪怕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兄弟,從小一起玩的閨蜜。
也得在心里多打幾個問號。
一、借身份證、銀行卡這類“貼身物件”,哪怕是至親,也得攥緊了別松手
老話常說:“一字入公門,九牛拉不出。”
身份證、銀行卡這東西。
比你家門鑰匙還金貴。
鑰匙丟了能換鎖。
這玩意兒要是借出去。
對方拿著辦張信用卡透支。
或者掛個公司當法人。
等你發現的時候。
征信黑了,官司來了。
哭都找不到地方。
前陣子小區老王,親侄子借他身份證辦貸款。
說“就用一下,很快還上”。
老王抹不開面子給了。
結果侄子跑路,幾十萬的債全算在老王頭上。
親兄弟都差點反目。
不是說親戚朋友一定壞。
是這東西太特殊。
一旦沾上“信用”“法律”的邊。
一點閃失,就能讓你半輩子白干。
老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身份證、銀行卡,就像身上的骨頭。
斷不得,更借不得。
關系再好,也得笑著說:“這東西真借不了,犯忌諱。”
二、借大額錢卻不說明用途,只拍胸脯說“肯定還”的,得把口袋捂緊點
“救急不救窮”,這話聽了幾十年。
可真到有人開口借錢。
尤其是平時處得不錯的。
那句“不借”,總卡在嗓子眼。
但有一種借錢,得格外當心。
就是你問他“要錢干啥”。
他支支吾吾說“你別管,反正很快還你”。
或者拍著胸脯打包票“我還能騙你?”
這種錢,十有八九要出問題。
你想啊,要是真急著看病、孩子上學。
他肯定一五一十說清楚。
遮遮掩掩的,要么是去賭錢、搞傳銷。
要么是拆東墻補西墻,早就沒了償還能力。
鄰居張姐就吃過這虧。
發小借錢,說“有個大生意,穩賺”,問具體的就不說。
張姐想著多年情分,借了十萬。
結果對方是去放高利貸,錢收不回來,自己也跑了。
老話“借出去的是錢,收回來的是仇”,可不是嚇唬人。
大額錢,借的不是數目,是信任。
連用途都不敢說的,這信任早就打了折。
倒不如干脆點:“錢我有,但得知道你用在哪,要是正經事,我能幫就幫;要是說不清楚,我真不敢借。”
別不好意思。
比起日后要錢時的撕破臉。
現在的“小氣”,反而是在護著這段關系。
三、借你的人情關系去托人辦事,尤其是“越界”的事,得學會說“我辦不到”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人情往來,本是常情。
可有人借起“人情”來,比借東西還順手。
“你認識教育局的人吧?幫我侄子進重點學校。”
“你哥在法院上班?我那案子能不能通融通融?”
這些話聽著熟吧?
對方覺得“就一句話的事”。
可你知道嗎?
幫著托關系走后門。
成了,對方覺得你本事大,下次還找你。
不成,對方覺得你不給力,背后說你“不夠意思”。
更糟的是,有些事本身就不合規矩。
你幫了,可能連累自己人丟工作、犯錯誤。
老話說“人情是紙,越用越薄”。
你攢點關系不容易。
是用來應急,不是用來給別人“鋪路”的。
關系再好,也得掂量掂量:“這事兒超出我的能力了,真幫不上。”
別為了面子,把自己的人情賬戶透支干凈。
到最后,朋友沒了,關系也黃了。
說到底,有些東西不能借。
不是小氣,是清醒。
不是薄情,是護著自己,也護著那段關系。
日子是自己過的。
守好自己的底線,看清東西的輕重。
關系才能處得長久,日子才能過得安穩。
這不是算計,是成年人該有的,一點實在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