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入伍之前,二級上士王碩不會想到,一條天路,竟成為自己18年軍旅生涯的見證。
在這條征途上,王碩所在的陸軍某團經歷數次車輛換裝、裝備升級。這條路也經歷了從灰土路、石頭路,到柏油路的變遷。
時代發展,基建完善,但一茬茬汽車兵在這條天路上用來標記路線、指引方向的“路標”,早已刀刻斧鑿般刻印在他們的腦海。
一次次出征天路,汽車兵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夜宿達坂、勇闖無人區,一道道車轍碾出一條鋼鐵運輸線。每一次任務,都是他們青春旅途上的“里程碑”;每一個“路標”,都見證他們車輪上的堅守。
有人說,汽車兵像一本大書。天路的“路標”,就像這本書的頁碼。
踏上征途,汽車兵為遠方的哨所送去物資與給養,也送去溫暖與希望,卻難以抽出時間陪伴家人開啟一段自駕旅行;他們為戰友和牧民送去節日禮物、過冬物資,卻無法陪伴自己的孩子過節。
花開有季,雪落無聲;四季更迭,征途如虹。天路上的“路標”,是汽車兵心路的“導航標”,就像一位汽車兵所言:“征服天路,就是戰勝自我。車輪上的堅守,成就了汽車兵閃亮的青春。”
今天,讓我們走進陸軍某團,沿著他們征戰天路的車轍,追尋一群汽車兵的青春之路,品讀他們堅守高原的意義,感受他們堅如磐石的信念。
——編 者
天路上的“路標”。
天路汽車兵的“青春路標”
-劉 斌 鄭強龍 王明陽陽
馳騁天路,一路追尋“路標”,把青春的車轍刻進奮進的人生
“這塊石頭不一般,是經過一茬茬汽車兵‘口述’傳下來的行車路線標志物。”那一年,陸軍某團某連杜指導員,第一次帶隊出征新藏線。
他給年輕駕駛員王碩介紹途中的一個“路標”時說:“‘路標’是道路標識,更是汽車兵的‘導航標’。”
車行萬里,如何才能不迷航?老兵將天路上的“路標”一一介紹給新兵。等新兵成了老兵,再介紹給下一任“帶車人”——認識天路的“路標”,是每名汽車兵最初踏上天路要學習的技能之一。
汽車兵駕車在天路執行任務。
每年新兵入營的教育課上,杜指導員都會給新兵講起“路標”背后的故事:每行至一個點位,看到“路標”,汽車兵就會知道距離下一個目的地還有多遠,要走多長時間;有時,“路標”也會提醒帶車人,車行至此需避險。
指著照片上的一個山頭“路標”,杜指導員告訴新兵:“越是高寒缺氧,越是艱難險途,越能檢驗汽車兵的忠誠底色。我們要像鋼釘一樣鉚在天路上,堅守運輸線,確保車行千里不迷航……”
今天,王碩已成長為二級上士,也是連隊頭車駕駛員。當年指導員給他介紹的“路標”,早已刻印在他的腦海和心間。如今駕車出征,王碩經常會給坐在副駕駛跟車見學的上等兵吳斗語,講述當年征戰天路的故事。
“‘天路零公里’、建團61年、行駛里程超1億公里……”運輸任務途中,車隊休息間隙,連隊組織傳統教育,王碩在黑板上寫出幾個數字,并介紹數字代表的含義。
打開手機,王碩為新兵介紹葉城“天路零公里”在地圖上的位置:“這里,也是天路上的‘路標’。車輪上的堅守,是汽車兵的責任和使命。”
數十年前,邊境戰斗的硝煙未盡,連隊組建運輸分隊擔負物資彈藥轉運任務。那個年代,沒有導航設備、沒有手機信號,群山連綿的莽莽高原,如同波濤起伏的大海,官兵每走一段路程便要停車,用石頭擺出一個個“路標”。
更考驗官兵意志的是,那時高原上很多地域沒有路,汽車兵只能邊開路邊行車,一道道車轍疊加,也就有了一條新路。擔心下一趟任務中戰友迷路,每次經過先前擺放的“路標”,他們都要停下車,將石頭“路標”壘得更高。
“在國道路邊,至今可見老一輩汽車兵用石頭堆砌的‘路標’。”在王碩的講解中,新兵們仿佛跨越時空,遇見當年汽車兵的無悔青春。
“鐵馬”的轍印,嵌入汽車兵的人生旅途,成為他們的青春“路標”。
那年,一次高原任務途中,在海拔5300米的“死人溝”腹地,王碩駕駛的車輛因為突發故障,右后輪脫落,車輛從路上側滑到路基下,深陷雪窩。
當時車隊沒有攜帶配件。王碩裹上大衣跳下車,雙膝跪在汽車旁的積雪中,拿起氧焊槍在汽車后橋上一點點穿透打眼,整個維修過程,他的雙腿始終壓在雪里。完成維修任務后,王碩雙腿已經凍在地面上……大家點燃柴油噴燈給他取暖,他還不忘叮囑戰友:“車輛啟動時,別猛踩制動。”
長期執行高原運輸任務,王碩體檢表上亮起“紅燈”,但他一直瞞著家人。有一次,王碩帶車出發前患上了感冒。吳斗語擔心他的身體,勸他報告上級換個人執行任務,他卻說:汽車兵征戰天路,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必須全力以赴完成任務。
有一種青春,經歷過才知甘苦。對于汽車兵來說,在天路上直面生死更經常,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更純粹。
“每一次渡過難關,都會讓自己更勇敢。”上等兵吳斗語每次駕駛車輛時處置完險情,王碩就會鼓勵他。
“前車會在過了這個‘路標’之后踩剎車”“這條新修通的路上,這是重要‘路標’”……有些路段重新整修過后,吳斗語難以辨識“路標”,王碩也會全程講解。
征戰天路,王碩一路追尋“路標”,經歷了新兵、徒弟、班長等不同角色。每一次轉換“角色”,他也會迎來人生新的征途。王碩總在心里對自己說,天路的“路標”,也是汽車兵的青春坐標。出征天路,永不回頭,因為這條路的目的地,永遠在前方。
選擇天路,就是選擇與風險共舞;選擇遠方,就是選擇平凡的堅守
深夜,隨著車載平臺一聲“安全到站”,老兵付信珊帶領的車隊平安抵達多瑪兵站。
一聲平安,一份心安。在這條路上馳騁16年,“安全到站”這4個字,付信珊已經記不清聽過多少次。一聲平安,是他和戰友,選擇勇敢面對途中艱險和挑戰的原因。
老兵常說,選擇這條天路,就是選擇了與風險共舞,但每當命令下達,汽車兵一定會義無反顧,奔赴遠方……
因為見證堅守,這條路,也成為汽車兵的“成長路”。
連隊組織教育活動,老兵向新兵介紹天路上的“路標”。
16年間,連隊多次換裝轉型。在這條路上,他和戰友駕駛新車型,頂風冒雪翻越達坂,夜宿無人區,冒著被碎石砸傷的危險沖過千難萬險。
這條路,錘煉了汽車兵沉穩的性格,讓他們學會了處變不驚、從容不迫。每一次戰勝險情,他們的青春之路,便又多了一座新的“路標”。
2009年,付信珊帶隊出車,沒想到一頭扎進一條歧路,車隊駛入了無人區。那天,他望著車窗外的群山,仿佛面對一張陌生的地圖。隨后,又迎來一場暴風雪,戰友們在無人區挨過了一晚又再次出發。
那場“敗仗”讓付信珊深感自責。事后,他和妻子通電話,在聊天時訴說心中的懊悔。妻子鼓勵他說:“高原上沒有白走的路,沒有‘捷徑’可走。走錯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中途放棄。”
“堅持,才能抵達夢想的終點站。”在這條路上出征幾十年的汽車兵王帥,也鼓勵付信珊說:“不是所有人都能記住路,要想記住路,首先要記住‘路標’。”
為了加深記憶,付信珊每天熄燈后,打著手電在駕駛室里描摹線路,標記那些“口口相傳”的路標。一條任務線路圖,他一畫就是幾年。
如今,付信珊已經清晰勾勒出一幅“立體地圖”:每條線路、每個“路標”,不僅標注在紙上,更刻印在腦海。他說,熟悉那些縱橫交錯的線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紋。
這些年來,每次執行任務,付信珊都帶著手繪地圖。在記滿公里數和“路標”的紙頁上,他還會寫下任務途中的所感所悟。
付信珊將這本地圖,放在一個鐵盒中。這個鐵盒珍藏著他的青春記憶——出車時因為缺氧頭疼,在紙條上寫下的勵志話語;上級頒發的紀念章;一沓出征天路的老照片。
每當看到這些老照片,付信珊說,他就會想起當年鼓勵自己的老兵王帥。
王帥退伍后回到老家成都。生活在城市,王帥心中仍牽掛著戰友,想念著征戰天路的歲月。
老兵也有遺憾。一次,王帥發信息給付信珊說,過去執行任務,自己眼中看到的都是險情,甚至沒有機會停下車,看一看沿途的風景……沒過多久,王帥收到了付信珊寄給自己的一沓天路風景照,并附信留言:“天路上并非只有險途,也有壯美的風景。”
王帥看到這些照片,想起了自己的天路青春。他給付信珊發去信息:“離開天路這么久,這些照片讓我自豪。我曾擁有如此閃光的青春,這條令我魂牽夢縈的路,就是我的青春之路……”
天路,承載了汽車兵心中無盡的思念。王帥“睹景思路”,希望付信珊能多拍一些天路的照片。他說,每次看到熟悉的畫面,內心都如此幸福,感謝戰友們圓了自己的夢。
付信珊每年都會自費印制一批“天路風景臺歷”,寄給退伍汽車兵。他說,這是他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
天路蜿蜒,見證汽車兵的守護;“路標”閃閃,承載遠方的牽掛
今年端午節期間,連隊正在執行任務。趙指導員沒想到,妻子夏彩虹會帶著剛滿6歲的女兒趙文晗,奔赴數千公里到高原探親,為他和戰友們送來海南特色的雞肉粽。
這是夏彩虹第一次上高原。今年是夫妻倆結婚第10個年頭,她說一定要去天路看看。
2013年,夏彩虹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當時的趙指導員還在上軍校。二人通過朋友介紹認識,經過2年相戀,在2015年登記結婚。
趙指導員一家在高原團聚。
婚后,趙指導員駐守邊疆。夏彩虹辭去了深圳的高薪工作,在海口安家,還把公婆接到海口團聚。
夫妻倆聚少離多,夏彩虹用柔弱肩膀撐起一個家。她說:“幸福就是擁有一個溫馨的家,是看到你休假回家時臉上綻放的笑容。”
每年端午節,夏彩虹都會寄來家鄉粽。車隊在天路馳騁,翻山越嶺,即使被困風雪達坂,想到家人,趙指導員的心便有了方向。
這次探親,夏彩虹早在10年前就曾有過計劃。從海口到烏魯木齊,400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因為當時沒有直達飛機,去一趟高原要走幾天,計劃因此一再推遲。
“你在高原,我在海邊,我們的心沒有距離”“今天開始,我的心將跟隨你一起飛上高原,陪你每一次出征”……那年端午節,夏彩虹給丈夫發來信息,同時還發來兩人偎依在一起的合影。
家,是汽車兵奔赴的遠方,更是青春天路上溫暖的“路標”。趙指導員說,如果把人生比作天路,家是加油站也是終點站,鼓舞著我們的每一次啟程,擁抱著我們的每一次歸途。
遙遠的雪山達坂,一場風雪襲來,雪粒打在二級上士李仕成駕駛的汽車玻璃窗上,他雙手緊握方向盤,小心翼翼地駕駛。駕駛室上方,他和妻子的合照掛在一角,每次停車、拉手剎時,他轉頭就能看到這張照片,心頭瞬間涌上暖流。
李仕成與妻子在天路邊眺望。
李仕成經人介紹,與妻子李賀丹相識。兩人成婚前也恰逢端午節假期,休假中的李仕成專程去李賀丹家中探望。他準備了糖果、巧克力等禮物。李賀丹和家人告訴他,去她家,一定要吃頓粽子。
粽香如故,時光悄然折疊。
牽手的季節很快來了。探親車票攢了幾十張,互通書信100多封,兩人經過多年愛情長跑,終于在今年“領證”了。這些愛情“信物”,是他們愛情長路的“路標”,更是他們人生的美好記憶。
天路上的“路標”,李賀丹也曾有所耳聞。李仕成曾對李賀丹講起,老一輩汽車兵記憶石頭和山峰的本領,他們把特殊點位的石頭和山峰,賦予一個個有趣的名字……
“每次他踏上征程,我的心就懸在半空。”李賀丹說,有些路段沒有信號,兩人無法聯系;有時遇上險情,車隊夜宿途中,李仕成徹底“失聯”時,她整夜睡不著。
每當這樣的夜晚,李賀丹就會爬起來,研究地圖上的新藏線,想象著天路上一個個“路標”的模樣。他給李仕成發信息說:“天路在我心中,如今已不陌生。這條路,是你的征途,更是我守望的遠方。”
汽車兵心中的“路標”,也是愛的“路標”。汽車兵踏上天路的那一刻,便牽動著軍嫂的目光。天路的每一個“路標”,都承載遠方的牽掛。
老兵們說,汽車兵經常將溫暖和快樂,從一個地點運輸到目的地,卻沒有更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和孩子。
然而,正是這風雨兼程的實干、默默無聞的奉獻,才讓汽車兵的青春更有價值。就像他們說的那樣:“美的風景總是藏在最寂寞的地方。行走在天路上,在生命禁區為戰友護航、為打贏助力,這就是汽車兵堅守的意義。”
(圖片由鄭強龍、王鵬飛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