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典型表現為足部潰瘍、壞疽或感染,多因末梢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然而,臨床中部分早期糖尿病足癥狀與普通足部皮膚?。ㄈ缒_氣、角化癥等)高度相似,易被誤診誤治。本文結合一例非典型糖尿病足案例,探討其與皮膚病的鑒別要點及中醫治療思路。
一、典型案例回顧:非典型糖尿病足的誤診與糾正
患者男性,確診糖尿病2年,因“足底皮膚發黃、增厚、龜裂伴脫屑1年”就診。既往按腳氣或真菌感染治療無效,外用皮膚科藥物后癥狀持續惡化。北京融科醫院的劉品祥醫生初診時發現:
1、癥狀特點:雙足底大面積角質增生、深裂至肌層但無痛覺,雙手伴脫屑,無典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
2、關鍵指標:空腹血糖7.7mmol/L,餐后8mmol/L,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
3、誤診原因:癥狀與皮膚病重疊,且血糖未顯著升高,導致長期忽略糖尿病病因。
劉品祥醫生辨證分析:
1、患者足部無外傷或感染,但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濕熱瘀阻)導致組織失養,表現為角質增生、龜裂;
2、末梢神經病變使痛覺遲鈍,掩蓋病情;
3、中醫病機屬“下焦濕熱兼血瘀”,需與單純皮膚?。ㄈ缒_氣)鑒別:后者多伴瘙癢、局部病灶局限,且對抗真菌治療敏感。
二、糖尿病足早期與皮膚病的鑒別要點
三、中醫治療策略:以“激發自愈”為核心
劉品祥醫生將本例患者治療分為三步:
1. 停用誤治藥物:立即停用所有皮膚科外用藥,避免進一步刺激;
2. 辨證施治:清熱利濕(下焦)、活血化瘀;
3. 療效觀察:
·1周后裂痕閉合,增厚組織軟化;
·1個月后足底病變面積縮小70%,膚色接近正常。
劉品祥醫生指出:“中醫治療并非直接‘修復’病灶,而是通過調理氣血、改善循環,激發機體自我修復能力。此例患者停藥后恢復減緩,提示需鞏固治療至徹底痊愈。”
四、臨床建議與警示
1. 篩查先行:對頑固性足部皮膚病,務必檢測血糖及神經功能;
2. 動態評估:即使血糖輕度升高,也需警惕非典型糖尿病足;
3. 治療禁忌:避免盲目使用激素或抗生素,可能加重代謝紊亂;
4. 患者教育:強調血糖控制與足部護理(如避免燙洗、穿寬松鞋襪)。
結語
糖尿病足的早期識別是避免截肢的關鍵。中醫通過整體辨證,可有效干預非典型病例。臨床醫生需拓寬思維,避免“頭痛醫頭”,方能實現精準治療。
注:文中案例已脫敏處理,治療方案需個體化,請遵醫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