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空戰的主角,既非傳統戰斗機,也不是經典轟炸機,而是兩者的“融合體”。這事兒得從中國殲-36的橫空出世說起。它像塊巨石砸進美國空軍的池塘,激起的浪花直接沖垮了西方對“戰斗機”的百年定義。
技術進化正抹平武器分類的鴻溝。二十年前手機能通話就叫智能機,如今誰還分得清它是相機還是錢包?戰機同樣如此。曾經的輕型轟炸機負責前線轟炸、截擊機負責國土防空、強擊機打擊坦克和工事,分工明確。但殲-36這樣的六代機,單機就能包攬所有的任務。核心在兩個因素:超大雷達孔徑讓探測距離大幅度增加,敵機還在雷達盲區時已被鎖定;“拳頭”夠長,超遠程空空導彈射程超過對方感知距離,敵機未見面,導彈已到眼前。這種“超視距獵殺”讓傳統格斗機動性退居二線,好比現代戰爭誰還拼刺刀?導彈決勝才是王道。而這一切都是大尺寸機身和強勁動力才能支撐的。
于是,最近有美國軍事咨詢家放話:未來制空戰機要向B-21轟炸機看齊。這位專家是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的高級研究員馬蘭德里諾,也算是軍事研究界的專家了。這絕非突發奇想,而是被殲-36逼出的無奈。問題卡在美國六代機原型F-47上,它沿用傳統戰機尺寸,結果雷達塞不進大孔徑設備,探測距離被碾壓;導彈裝不下,彈艙限制導致新型遠程導彈無法攜帶,只能用短腿舊型號;航程撐不住,太平洋戰場跨洋作戰導致F-47的短腿缺陷原形畢露。美軍內部報告說得很直白:“F-47的尺寸根本扛不起下一代空戰!”
至于無人機伴飛,同樣不能補救。美軍高調宣傳的協同作戰無人機(CCA)在太平洋戰場有三大死穴:腿太短——作戰半徑僅800公里,而戰區寬度超5000公里;命太脆——殲-36的全頻段電子壓制能讓50%無人機失聯;賬太貴——1架F-47配4架無人機的編隊,導致訓練成本暴增3倍。
馬蘭德里諾打起了B-21轟炸機的主意,想讓這款隱形轟炸機掛空空導彈打空戰。B-21彈艙深5米,能塞6米長導彈,F-47彈艙僅4.2米;航程2萬公里,滯空時間三倍于戰斗機;隱身涂層比F-22先進,反射截面比海鷗還小。但轟炸機終究不是空戰的料,拿它斗殲-36等于讓相撲選手打拳擊。
未來趨勢越來越清晰,單一功能戰機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中全能戰艦”——移動導彈基地兼具機動能力,千里狙殺與對地攻擊無縫切換。而殲-36的率先試飛,意味著中國已搶到技術定義權。這種打破百年框架的創新,本質是對戰爭形態的降維打擊。
就像坦克終結騎兵、導彈淘汰戰列艦,殲-36代表的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認知革命。它提醒世界:在科技爆炸的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走得慢,而是思維被舊框架鎖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