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教訓
2022年2月24日,俄烏沖突正式開打。烏克蘭東部的戰場上,俄軍派出了蘇-35S、蘇-30SM、蘇-34這些主力戰機,想一口氣砸爛烏克蘭的防空網和指揮系統。
可沒那么順利,烏克蘭靠著老舊但管用的S-300防空導彈,加上便攜式“毒刺”導彈,把俄軍打得有點懵。根據以色列情報,到2022年底,俄軍至少丟了兩架蘇-35S、兩架蘇-30SM,還有快20架蘇-34。這仗打得不好看,俄空軍損失不小。
日本防衛省那邊也盯著這場戰爭看,俄軍戰機為啥老被擊落?
奧爾分析得很清楚:一是俄機的電子對抗能力不夠強,雷達容易被干擾;二是體系配合差,單機作戰能力再牛也架不住對方導彈一波接一波。
這事兒讓日本心里一咯噔——自家的F-15J要是碰上類似的防空網,能扛得住嗎?俄烏沖突就像一面鏡子,把現代空戰的殘酷現實照得清清楚楚。
F-15J有多硬核?
F-15J是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主力戰機,1981年開始服役,由三菱重工在美國的F-15C/D基礎上組裝。它用的是兩臺普惠F100-PW-100發動機,推力大,最大起飛重量30噸,飛起來挺猛。
雷達最初是AN/APG-63(V)1,后來升級成了主動相控陣(AESA)雷達,能在200公里外發現目標。武器上,它掛著日本自產的AAM-4中距導彈和AAM-5格斗導彈,射程和精度都不輸美國貨。
日本這些年沒少給F-15J升級,防衛省砸錢加裝了新電子戰系統和數據鏈,增強了抗干擾能力。
這家伙在日本的防空體系里就是個頂梁柱,常年在東海和北海道攔截不明目標,實戰經驗不少。
中國戰機啥水平?
殲-20是中國第一款五代隱身戰機,2017年服役。它用的是矢量發動機,隱身涂層讓雷達反射面積小得可憐,超視距打擊能力強。2022年珠海航展上,殲-20秀了一把機動性,性能確實硬核。奧爾也承認,F-15J碰上殲-20,雷達可能壓根鎖不住,空戰中討不到便宜。
但除了殲-20,殲-10C是輕型多用途戰機,2016年入列,用國產相控陣雷達和PL-15導彈,機動性不錯,但單發設計限制了航程和載彈量。
殲-11B是蘇-27的國產版,2006年服役,用AL-31F發動機,性能穩定,但技術有點老,推重比不如F-15J。殲-16是4.5代多用途戰機,2016年亮相,兩臺渦扇-10發動機,外掛點12個,能帶PL-15和反艦導彈,雷達是KLJ-10相控陣,電子戰能力比殲-11B強不少。
奧爾為啥覺得F-15J能壓住這些戰機?他拿俄烏沖突舉例子。
俄軍戰機在烏克蘭吃了大虧,主要因為電子戰不行,雷達一被干擾就抓瞎。反觀F-15J,電子戰系統升級了好幾輪,能扛住干擾,雷達鎖定能力強,AAM-4導彈的射程和精度也不賴。
殲-10C雖然靈活,但載彈量和續航差一截;殲-11B老舊,機動性不如F-15J;殲-16雖然綜合性能強,但奧爾覺得它在超視距空戰中未必能占上風,尤其是在日本的體系支持下。
這事兒也有爭議,中國戰機數量多,尤其是殲-16,生產速度快,演習中展現了多機協同能力。日本F-15J數量有限,200多架里不少服役時間長,維護成本高。
奧爾的觀點是基于單機性能和電子戰能力,但空戰不是單挑,數量和體系也很關鍵。
俄烏沖突后的動向
俄烏沖突還在拖著,俄軍又丟了至少19架蘇-34,損失數據一公布,日本更坐不住了。
防衛大臣在國會說要投幾百億日元,給F-15J換新雷達和導彈。升級計劃啟動后,日本北部基地的F-15J開始加裝新裝備,電子戰能力再上一個臺階。
我國殲-20的生產線繼續擴充,新一批戰機交付,海軍航空兵也拿到了新殲-16,涂裝上多了海洋迷彩。南海演習中,殲-16編隊靠數據鏈打配合,作戰能力明顯提升。
俄烏沖突讓大家看明白一件事:現代戰爭拼的是體系。戰機性能重要,但雷達、導彈、訓練、后勤哪個都不能掉鏈子。
日本F-15J現在還能撐場面,但我國殲-16和殲-20的進步更快。
中日空軍的博弈以后會更復雜,誰能搶先把技術吃透、體系建好,誰就更有底氣。
參考資料
空軍發言人首提“中國第五代戰機殲-20”!科普帖來了 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