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中美海運價格居跳水了,西海岸航線暴跌63%,東海岸也掉了40%多。
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王毅外長這時候跑歐洲一圈,又在釋放什么信號?
海運價格大跳水
說起這次海運價格暴跌,表面上看確實是個好消息。
想想看,運費便宜了,企業的成本自然就降了,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擴大生意規模,這對中美貿易來說應該是利好消息才對。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應該"上。市場經濟有個最基本的規律:東西搶手就漲價,沒人要就跌價,航運市場也不例外。
還記得5月份那會兒嗎?中美貿易戰剛剛"休戰",美國企業像瘋了一樣搶著補庫存,瘋狂進口中國貨,運費蹭蹭往上漲。現在運費突然暴跌,很可能說明什么?美國企業不那么急著進貨了,需求在下滑。
這就有點讓人擔心了。為什么?因為在當前這個復雜的中美關系大背景下,貿易往來其實就是兩國關系的穩定器。
兩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大家都有錢賺,自然不愿意把關系搞僵。但如果貿易量下滑,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顧慮就少了,操作空間反而更大了,說不定態度還會更強硬。
當然,也不用過度恐慌。這次運費下跌,很大程度上還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5月份那波漲價確實漲得有點離譜,現在跌下來也是理性回歸,把之前的泡沫擠掉了。
再加上庫存周期的影響,美國企業5月份那輪掃貨力度太猛,現在倉庫里堆得滿滿當當,短期內確實不急著下新訂單,需求自然就降溫了。
但話說回來,數據背后的趨勢還是值得關注的。運價從暴漲到暴跌,這種劇烈波動本身就說明中美貿易關系的不穩定性在加劇。
王毅歐洲行
就在海運價格跳水的同時,王毅外長開啟了歐洲之行,先后訪問比利時、德國、法國三國。
王毅外長在法國的一番話特別值得琢磨。他直接批評美國"悍然轟炸伊朗核設施開創惡劣先例",這話說得相當重。
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美國對一個主權國家動手,這侵犯的不只是伊朗的利益,而是所有主權國家的共同利益。今天你不為挨炸的伊朗發聲,明天美國要是對你動手,別人也不會為你說話。
其次,核設施本來就很危險,一旦引發核災難,全球都得遭殃。
更重要的是,王毅外長還警告說,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會迫使全球其他國家"抱團取暖",加速多極化格局的形成。
這話其實就是在告訴美國:你越是展示武力和不確定性,就越會把其他國家推向你的對立面。
這次訪問最具體的成果就是解決了中法葡萄酒爭端。法國同意提高其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售價,中方則不對法國葡萄酒加征反傾銷稅。
你可能會問,法國為什么愿意提價?道理很簡單,中國市場太大了,哪怕提價后份額縮減,依然有利可圖。
但如果反傾銷稅一落地,法國葡萄酒可能就徹底失去中國市場了。一個是賺得少點,一個是沒得賺,法國人自然知道怎么選。
中歐關系回暖
王毅外長這次歐洲行的意義遠不止解決一個葡萄酒爭端這么簡單,而是在重新激活中歐關系。
他提出了"合作清單、對話清單、管控清單"三份解決方案,重啟了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這種務實的外交方式,體現了中國對中歐關系的重視。
最讓美國頭疼的可能是歐盟的表態。歐盟公開承諾"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這和美國眾議院剛剛通過的《臺海威懾法案》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種表態不僅僅是外交辭令,更是歐洲在臺海問題上的明確立場。對美國來說,這意味著它在臺海問題上很難獲得歐洲的全力支持。
另外,中方還設立了稀土出口"快速通道",化解了歐洲的供應鏈焦慮。稀土作為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原料,歐洲對其依賴程度很高,而中國在稀土供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
通過設立快速通道,中國不僅消除了歐洲的顧慮,還把之前的"經濟脅迫"指控轉化為了合作機遇。
與其讓歐洲在稀土供應上擔心受怕,不如主動提供保障,讓歐洲感受到與中國合作的好處。這樣一來,歐洲在面臨美國壓力時,也會有更多的考量和選擇。
從經濟數據看,中歐貿易關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歐盟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連續多年保持增長。
即使在疫情和地緣沖突的沖擊下,中歐貿易依然表現出強勁的韌性。這種經貿關系的密切程度,為政治關系的改善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這對美國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為什么?因為中歐關系一旦緩和,美國想用關稅等手段同時施壓中歐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
特朗普政府一直以"不確定性"和施壓著稱,但如果慣用的手段在中歐這里效果打折,以特朗普的性格,誰也不知道他下一步會出什么牌。
而且,中歐走近還有個更深層的影響:它會壓縮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搞單邊主義的空間。
當歐洲不再完全跟著美國的節拍走時,美國的霸權紅利就會受到沖擊,這對習慣了一家獨大的美國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中歐關系的改善可能會產生示范效應。如果歐洲能夠在對華關系上保持相對獨立的立場,其他國家也可能會重新評估自己的對華政策。
這種破冰效應對美國構建反華聯盟的努力來說,無疑是個重大打擊。
大國博弈新格局:誰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把海運價格暴跌和王毅歐洲行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看,其實反映的是當前大國博弈的新動向。
從經濟層面看,中美貿易關系的不穩定性在加劇。
海運價格的劇烈波動說明,雙邊貿易還沒有找到一個穩定的平衡點,市場信心還比較脆弱。這種不確定性對雙方都不是好事,但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經濟理性往往要為政治考量讓路。
從外交層面看,中國正在通過多邊外交來平衡美國的單邊壓力。
王毅外長的歐洲行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通過務實合作來拉近與歐洲的關系,形成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制衡。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讓中國在面對美國壓力時有了更多的回旋空間。
從戰略層面看,多極化趨勢正在加速。
美國越是想維持單極霸權,其他國家就越有動力尋求替代方案。中歐關系的緩和就是這種趨勢的體現,它表明傳統的"美國主導、盟友跟隨"模式正在受到挑戰。
當然,這種博弈還遠沒有結束。特朗普政府會如何應對中歐走近?中美貿易關系會不會進一步惡化?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在這場大國博弈中,誰能更好地平衡各方關系,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格局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