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的大舞臺上總是風云變幻,每一場高層會晤都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牽動著全球的目光。2025年7月1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東盟外長會場內,一場持續60分鐘的中美外長會談,如同在平靜湖面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這場會談不僅關乎中美兩國的關系走向,更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會談中,中國外長王毅同意加強外交渠道以及各領域各層級溝通對話,發揮外交部門在推動兩國關系中的作用,探索擴大合作領域。這一表態,就像是給中美關系這艘在波濤中搖晃的大船,拋下了一個穩定錨。
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會談后,一改此前的強硬態度,反復提及“積極”二字,稱這是一次非常有建設性、積極的會晤,還稱中美領導人會面“可能性很大”。這前后的巨大轉變,著實讓人捉摸不透。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資料圖)
魯比奧態度的180度大轉變,背后其實隱藏著美國內斗的復雜局面。一直以來,魯比奧都以“反華急先鋒”的形象示人,此前因粗暴干涉中國內政,被中方兩輪制裁,制裁內容包括禁止其入境中國,凍結其在中國境內的資產等。在會談前夕,他還指責中國“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幫助俄羅斯”。然而,短短24小時,他的態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背后的原因,與美國國內政治的動蕩脫不了干系。
“MAGA派”作為特朗普的基本盤,近期卻陷入了混亂。他們因特朗普的一些違背承諾的行為而心態崩潰,比如特朗普要求停止對“愛博斯坦案”進行調查,還執意幫助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這讓很多“MAGA派”成員非常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為了穩住自己的執政基礎,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魯比奧作為外交官員,也只能順應這一變化。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內部也在進行著權力的重新洗牌。超過1000名美國國務院的員工被集體開除,魯比奧的外交主導權被大大削弱。而財長貝森特的權力卻在不斷上升,他多次以美國代表身份參與重要會談,主張對華“務實接觸”,在對華事務上的影響力逐漸超過了魯比奧。魯比奧在特朗普政府中的地位變得十分尷尬,他試圖通過態度軟化來尋找自己的政治生存空間。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資料圖)
特朗普訪華的傳聞也在這場會談后甚囂塵上。媒體報道美方正緊鑼密鼓籌備特朗普年內訪華,還計劃率領一個由數十名美國商界領袖組成的豪華代表團。如果特朗普真的訪華,這無疑會成為國際政治的重大事件。對于中美關系來說,既可能是一個改善的契機,也可能伴隨著諸多挑戰。
從歷史經驗來看,中美之間通過外交途徑溝通解決問題是可行且必要的。此前特朗普執政時期,中美之間經歷了多輪關稅戰。特朗普上臺前雖多次釋放積極信號,但上臺后卻對全世界加征關稅,其中就包括中國。中國多次表示反對并進行反制,特朗普卻并未停下打壓中國的腳步,繼續加征高額關稅。
中國隨后對稀土出口進行管制,特朗普才通過外交途徑喊話談判。第一輪談判后美國未落實協議,還想逼迫中方妥協,中方強勢應對;第二輪談判后美國撤銷了多項不合理措施,中方也積極回應。這充分說明,只有通過外交途徑溝通,雙方才能達成一定的共識,解決分歧。
未來中美第三輪談判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美國財長貝森特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先后放出風聲,表示可能會與中方進行溝通和磋商。而中美外長會談釋放的積極信號,也讓八月初中美談判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如果談判能夠順利進行,或許能在經貿等領域取得一定的成果,為中美關系的緩和創造條件。
白宮(資料圖)
然而,即使特朗普訪華成真,魯比奧也將面臨極為尷尬的處境。他仍在中方的制裁名單當中,若訪華將無法隨行。他此前反復提及的“積極”態度,或許也是希望中方解除制裁,但這一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可能會被排除在核心外交圈外,進一步加劇其在政治上的尷尬。
這場持續60分鐘的中美外長會談,雖然釋放出了一些積極的信號,但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中方始終強調平等對話與履行共識,對美方的“說一套做一套”保持著警惕。
未來,中美關系究竟會走向何方,是走向緩和還是繼續波折,還需要我們持續關注。這場國際政治的大戲,還遠未到落幕的時候。我們只能拭目以待,看中美雙方如何在博弈與合作中尋找平衡,為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