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乾隆皇帝,你腦子里是不是立馬浮現出電視劇里張鐵林、霍建華那樣風流倜儻、英明神武的形象?甭管是《還珠格格》還是《如懿傳》,熒幕上的乾隆爺,總是一副容光煥發、精神矍鑠的樣子。
但說實話,那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跟歷史上的真人,那可是差著十萬八千里。
你可能會好奇,那真實的乾隆到底長啥樣?這還真得感謝一位遠渡重洋的“老外”,要不是他,咱們可能永遠也見不到乾隆爺的“廬山真面目”。
這位“神人”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郎世寧。
一個意大利人,怎么就成了大清宮廷的御用畫師,還給乾隆畫了像呢?
從米蘭到北京:一個“畫畫的”西洋傳教士
郎世寧,1688年出生在意大利米蘭,年輕的時候在歐洲學畫,是個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他學的是當時最流行的油畫,講究個透視、光影,追求的就是一個“像”,畫出來的人跟真的一樣。
27歲那年,他加入了耶穌會,成了一名傳教士。那時候的歐洲,正刮著一股“中國熱”,馬可波羅筆下那個遍地黃金的東方古國,讓無數歐洲人神往。郎世寧也一樣,他揣著一腔熱情,漂洋過海,經過漫長的旅程,終于在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抵達了中國澳門,并輾轉來到了北京。
他來中國的初衷是傳教,可沒成想,一技之長竟然成了他在東方立足的“敲門磚”。
康熙皇帝當時對西洋的科學技術和藝術非常感興趣,一聽說來了個會畫畫的西洋人,立馬就召見了他。郎世寧也沒含糊,當場展示了自己的畫技。康熙一看,嘿,這西洋畫法果然名不虛傳,畫得也太像了!當下就拍板,把郎世寧留在了宮里,讓他當了宮廷畫師。
這一待,就是一輩子。郎世寧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紫禁城里兢兢業業畫了51年,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他就像一顆釘子,把自己牢牢地釘在了中國的宮廷里。
郎世寧在宮里,可不是咱們想象中那種可以隨心所欲創作的藝術家。他首先要服務的是皇帝,皇帝的審美,就是他的創作方向。
中國傳統的肖像畫,叫“寫真”,但這個“真”,更多的是指“傳神”,追求的是人物的氣質和神韻,而不是像照片一樣完全復刻。皇帝的畫像,那就更講究了,得畫出“天子氣象”,要威嚴、要端莊,甚至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和神化。比如,臉上不能有陰影,因為在傳統觀念里,臉上有陰影,那叫“陰陽臉”,不吉利。
這可把郎世寧給難住了。他的油畫技法,核心就是利用光影來塑造立體感和真實感。沒有了陰影,這畫還怎么畫?
據說,郎世寧一開始給康熙畫像,就因為畫得“太像”,臉上的光影明暗太突出,把康熙爺臉上的幾顆麻子都畫出來了,惹得龍顏不悅。這事兒雖然只是個傳說,但也反映了中西繪畫觀念的巨大沖突。
郎世寧是個聰明人,他很快就意識到,想在宮里混下去,就得“入鄉隨俗”。于是,他開始琢磨著怎么把西洋畫法和中國畫的審美結合起來。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畫風——既有油畫的精準細膩,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習慣。他畫人物,尤其是畫面部的時候,會減弱光影的對比,讓光線顯得更柔和、更均勻,這樣既能畫出五官的立體感,又不會出現讓人忌諱的“陰陽臉”。
這種中西合璧的畫風,到了乾隆這兒,算是碰到了知音。
乾隆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有藝術品位的皇帝之一,也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他自己能寫詩、會畫畫、懂鑒賞,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郎世寧這種新穎的畫風,正對他的胃口。
于是,郎世寧就成了乾隆的“御用攝影師”,為他記錄下了從青年到老年的真實容貌。
《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最接近真實的乾隆
咱們現在能看到的、最能反映乾隆真實相貌的畫,就是那幅收藏在銀川當代美術館的《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
這幅畫,據考證是郎世寧在乾隆剛登基不久后畫的。畫中的乾隆,大約二十五六歲的樣子,面龐年輕,眉清目秀,鼻梁高挺,嘴唇豐滿,眼神里透著一股年輕帝王的銳氣和自信。
最關鍵的是細節。你湊近了看,能清楚地看到他高高的顴骨,略微下垂的眼角,甚至左邊眉毛上方有一顆不太明顯的痣。他的胡須也不是電視劇里那種濃密烏黑的美髯,而是略顯稀疏、微微發黃的幾縷,下巴上還有一些青色的胡茬。這跟我們習慣看到的那些經過“美顏”處理的官方版乾隆畫像,完全是兩個感覺。
官方版的畫像,比如故宮里收藏的那些朝服像,乾隆的臉總是那么完美無瑕,像個瓷娃娃,面部平整得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瑕疵,眼神也是千篇一律的威嚴。那不是一個人,那是一個符號,一個“天子”的符號。
但是郎世寧這幅畫不一樣,他畫出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你會覺得,哦,原來皇帝也跟我們普通人一樣,臉上有瑕疵,胡子也會刮不干凈。這種真實感,是任何美化的畫像都給不了的。
為什么這幅畫如此特別?
有學者推測,這可能是一幅“私密”的畫像,是乾隆為自己訂制的“寫真”,并不用于公開展示。所以,郎世寧可以不用顧及那么多條條框框,大膽地運用他的寫實技巧。
這幅畫就像一臺照相機,為我們定格了200多年前一個年輕帝王的真實瞬間。和電視上那個無所不能、永遠光鮮的“十全老人”相比,這個有點瑕疵、有點“接地氣”的乾隆,反而更讓人覺得親切和可信。
《心寫治平圖》:乾隆一家的“全家福”
除了單人肖像,郎世寧還主導創作了一幅更具歷史價值的巨作——《心寫治平圖》,又叫《乾隆帝后妃嬪圖卷》。
這幅長卷,畫的是乾隆皇帝和他的十二位后妃。畫中的乾隆,正襟危坐,神情泰然。他身邊的后妃們,或坐或立,儀態萬方。這幅畫,與其說是一張后宮群像,不如說是一張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報告”。
這幅畫最牛的地方,依然是它的真實性。
畫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郎世寧對著真人寫生畫出來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人的相貌特征。比如,坐在乾隆身邊的是孝賢純皇后,也就是《延禧攻略》里的“白月光”富察氏。畫中的她,面容端莊溫婉,眉眼間透著一股賢淑之氣,和史書記載中她“性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翠”的形象非常吻合。
還有那位讓乾隆念念不忘的香妃,也就是容妃。畫中的她,高鼻深目,面部輪廓確實帶有明顯的異域特征,印證了她來自新疆的傳說。
這幅畫卷,就像一部無聲的紀錄片。通過這些鮮活的面容,我們仿佛能窺見當年紫禁城后宮的真實生活,能感受到這些被歷史塵封的女性的喜怒哀樂。
當然,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也體現了郎世寧一貫的“中西合璧”風格。
人物的面部,用的是西洋畫法,立體感很強;而人物的衣服和背景,則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工筆畫法,線條流暢,設色典雅。這種畫法,既保證了人物的真實性,又營造出一種莊重典雅的宮廷氣派,可以說,是郎世寧藝術成就的巔峰之作。
一個外國畫師眼中的“十全老人”
郎世寧在中國的51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為乾隆服務。他不僅為乾隆畫了大量的肖像,還畫了許多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實畫,比如《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瑪瑺斫陣圖》等等,這些畫作,都以其高度的紀實性而著稱,為我們研究乾隆時期的歷史、軍事、服飾、器物,提供了寶貴的圖像資料。
可以說,郎世寧用他的畫筆,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乾隆時代。
通過他的畫,我們看到的乾隆,不再是那個被神化的、完美的“十全老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的復雜個體。
郎世寧在宮里,雖然備受恩寵,但始終是一個“臣子”,一個“會畫畫的洋人”。他的創作,必須絕對服從于皇帝的意志。他不能有自己的“藝術個性”,只能在允許的范圍內小心翼翼地施展才華。
參考文獻:
聶崇正. 《郎世寧》. 文物出版社, 1984.
《清史稿藝術傳》
張法. 《中國藝術:一個“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郎世寧的繪畫》.《美術研究》, 1999(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