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證如山:《永樂大典》終明之世未流出一冊
目前,《永樂大典》存世約400余冊(散頁約800卷),僅為原書的3%左右,主要分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約220冊)、臺灣地區故宮博物院,以及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的博物館和圖書館中。這些殘本均為嘉靖副本的遺存,永樂正本至今下落不明。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其流傳與散佚始終是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其中,“西方通過盜取《永樂大典》獲得科技進步”的說法,是近年來影響較大的偽史論之一。這一觀點不僅違背基本史實,更對公眾認知造成誤導。本文正是通過梳理《永樂大典》的保管機制、帝王重視程度、傳教士行為邏輯、內容性質及最終下落,系統論證其在明代從未外流的事實,從而徹底推翻這一偽史論。
一、《永樂大典》的保管機制:嚴密監控下的“秘藏”
《永樂大典》自編纂完成后,始終處于明朝官方的絕對掌控中,其流傳范圍被嚴格限制:
? 僅有兩套存世,且存放地點固定
全書僅有“永樂正本”與“嘉靖副本”兩套。永樂正本成書后藏于南京文淵閣,后隨遷都移至北京皇宮文淵閣;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則藏于皇史宬(明清皇家檔案庫)。兩者均由翰林院直接管理,處于層層守衛與監控之下,絕非可隨意接觸之物。
? 借閱制度嚴苛,全程處于監視之下
即便是少數知曉其存在的重臣,借閱《永樂大典》也必須經過皇帝親筆批準,且全程有翰林院官員在場監視,借閱內容、時長均需詳細登記,絕不可帶離指定場所。從申請到歸還,每一個環節都有制度約束和文字記錄,毫無私下處置的空間。
? “偷運外流”無可能性
《永樂大典》總計11095冊,約3.7億字,體量龐大,單冊重量可觀。若要偷運,需突破皇宮守衛、繞過層層關卡,且需大規模運輸工具與團隊配合,在明代嚴密的安保體系下絕無可能。即便是皇帝本人,也無法繞過制度將其私自帶出——宮廷制度、史官記載、朝臣監督環環相扣,任何違規操作都會被記錄在案,引發朝野震動,根本無從操作。
二、帝王對《永樂大典》的極端重視:從編纂到傳承的絕對掌控
《永樂大典》自誕生起便被歷代帝王視為王朝文脈的象征,其重視程度滲透到編纂、保管、傳承的每一個環節,從根源上杜絕了外流可能:
? 以帝王意志為核心的編纂與存續
永樂帝朱棣編纂此書,旨在彰顯“大一統”盛世氣象;嘉靖帝更是對其傾注極大心血,在病榻之上仍反復叮囑務必完成副本抄錄,確保“典冊永存”。這種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視,使得《永樂大典》的每一步流轉都處于帝王的直接關注之下,成為皇權牢牢掌控的“禁臠”。
? 專屬帝王的閱覽屬性
全書雖由翰林院管理,但核心功能是供皇帝查閱經史、借鑒古今,其定位更接近“帝王專屬智庫”。普通臣僚連接觸的資格都極少,更談不上私自處置。這種“皇權專屬”的屬性,使其安保等級遠超一般皇家典籍,任何外流的蛛絲馬跡都可能觸發最高層級的追責。
三、傳教士的動機與行為:傳教優先,無盜取必要
明代中后期來華的傳教士(如利瑪竇等),其核心目的是傳播宗教,而非獲取中國典籍,更不可能冒險盜取《永樂大典》:
? 傳教為首要目標,需依賴官方支持
傳教士要在中國立足,必須與明朝官方建立聯系,通過傳播西方科技(如天文、數學)獲取好感,而非激怒朝廷。盜取皇宮秘藏是重罪,一旦敗露將徹底斷送傳教事業,這與他們的核心訴求完全矛盾。
? 對中國社科知識的興趣限于“了解”,而非“盜取”
傳教士確實會收集中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典籍,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便于傳教。他們更傾向于通過與士大夫交流、購買民間書籍等合法方式獲取信息,而非冒險潛入皇宮。
? 風險與收益完全失衡
《永樂大典》作為皇家秘藏,其守衛嚴密程度遠超民間書籍。傳教士若想盜取,需承擔殺身之禍與傳教失敗的雙重風險,而其內容僅是各類書籍的匯編,完全可通過收集民間流傳的原始典籍替代,毫無必要鋌而走險。
四、《永樂大典》的內容性質:匯編而非原創,無需盜取
從內容本質來看,《永樂大典》是對歷代典籍的匯總,而非原創性著作,這進一步否定了“西方需盜取以獲取知識”的說法:
? 全書為“資料匯編”,非獨家知識
《永樂大典》的編纂原則是“輯錄無遺”,即對經史子集、天文地理、科技工藝等各類典籍原文照錄,本身不產生新的知識。其價值在于“全”,而非“獨有”——書中90%以上的內容,均可在民間流傳的原始典籍中找到。
? 獲取原始典籍更便捷
對于需要中國知識的西方而言,直接收集民間流通的《九章算術》《天工開物》等專著,比盜取體量龐大、內容重復的《永樂大典》更高效。事實上,明代民間書籍流通活躍,傳教士通過合法途徑即可獲取所需資料,無需依賴皇家秘藏。
五、《永樂大典》的下落:明末損毀為主,清末零星外流
《永樂大典》的散佚與西方無關,其命運在明末已基本定型:
? 正本的消失:毀于明末戰火
永樂正本的下落有兩種主流推測:一是隨嘉靖皇帝葬入永陵,二是在明末戰亂中損毀。結合史料記載,李自成1644年撤出北京時,明確以“焚毀皇權象征”為目標,皇宮正是其重點破壞對象。文淵閣作為存放皇家典籍、象征王朝文脈的核心建筑,自然是焚燒的重中之重。《明史》等史料清晰記載了“自成退出北京,焚宮闕”的史實,正本極可能在此役中被徹底焚毀——這也解釋了為何清初已無法找到完整正本。
? 副本的散佚:清末戰亂中的零星流失
嘉靖副本在清代雖有保存,但歷經戰亂逐漸殘損。1860年英法聯軍、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部分副本被掠奪至西方,但其目的是將其作為文物變現,而非獲取知識。此時明朝已滅亡200余年,顯然與“西方盜取促進科技進步”的謬論無關。
結論:“西方盜取《永樂大典》推動科技進步”是徹頭徹尾的偽史
終明一代,《永樂大典》始終處于官方嚴密管控之下,既無外流的可能性,也無被西方盜取的動機與必要。其散佚主要源于明末戰火與清末外強掠奪,且后者發生時明朝早已滅亡,與西方科技進步毫無關聯。
所謂“西方通過盜取《永樂大典》實現科技突破”的偽史論,本質上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這類說法往往打著“抬高中華文明”的幌子,實則脫離史實、刻意制造對立——它們既非出于還原歷史真相的嚴謹態度,也非真正的文化自信,更多是為了博取眼球、收割流量的嘩眾取寵之舉。這種對歷史的隨意解構,不僅誤導公眾對《永樂大典》的認知,更會消解歷史研究的嚴肅性。我們應當以扎實的史料為根基,堅決抵制此類荒謬言論,守護歷史的本真與厚重。
注:本文部分論據參考以下史料記載:
1. 《明史·藝文志》《明實錄》中關于《永樂大典》編纂、存放及嘉靖帝抄錄副本的記載;
2. 《明史·李自成傳》中“自成退出北京,焚宮闕”的記錄;
3. 清代徐乾學《修史條議》中關于清初尋訪《永樂大典》正本未果的記載;
4. 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對明代傳教士活動及與士大夫交往的自述;
5. 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殘本所附的清代收藏與流失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