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又急眼了。
山東艦停靠香港向市民開放參觀,英國媒體卻坐不住了,各種報道說這是"故意挑釁"。
就在山東艦抵達香港的同時,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正在亞太海域游蕩。結果這艘英國航母竟然改變原定路線,匆匆跑到新加坡去了。
一邊是中國軍艦堂堂正正停靠自己港口,一邊是英國軍艦灰溜溜繞道而行。可英國媒體卻只會指責中國"找茬"。
這讓人不禁要問:到底是誰在找茬?
英航母的恥辱時刻
2025年6月,一件讓英國人臉紅到脖子根的事情發生了。
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原本氣勢洶洶地要穿航南海,結果剛到新加坡就看見中國山東艦坐鎮南海,立馬掉頭就跑,改道繞行巽他海峽。這一幕被全世界看在眼里,英國媒體自己都忍不住用"恥辱時刻"來形容。
要知道,這次英國航母編隊的亞太之行,從一開始就打著"自由航行"和"捍衛印太地區"的旗號。
4月22日,英國皇家海軍高調宣布,"威爾士親王"號將開啟為期8個月的部署任務,途經地中海、紅海、印度洋、東南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區。編隊指揮官在出發前還大放厥詞,揚言"有可能過航臺灣海峽"。
結果呢?當真正面對中國海軍的時候,立馬就慫了。
從新加坡到澳大利亞達爾文港,本來走南海航線只需要2000海里,現在為了避開山東艦,硬是要繞道巽他海峽多走200海里。這種有路不敢走的尷尬,讓英國從一個全球海上霸主徹底淪為了繞道而行的配角。
這種"還活在1840年幻覺"的心態,讓人哭笑不得。那個能夠在全球炫耀武力的日不落帝國,如今連在自己曾經的殖民地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山東艦當時正準備停靠香港慶祝回歸28周年,這個時間點的撞車,簡直是歷史的絕妙安排。英國軍方給出的解釋是臨時變更計劃,是為了"不刺激"中國,這種說法連英國媒體都騙不過。
英國海軍的真實現狀
說起這次英國航母編隊的構成,那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本身就是個"早產兒",為了省錢只海試了3個月就匆忙服役,結果問題一大堆。
2020年一年內兩次嚴重漏水,動力艙都成了游泳池;2022年參加北約演習時螺旋槳軸直接斷裂;到了2023年更是淪為"伊麗莎白女王"號的備件庫,連艦首的船錨都是從姊妹艦上拆下來的。
更夸張的是,這次出海的艦隊根本就是東拼西湊出來的。
護衛艦找挪威、加拿大、新西蘭借的,驅逐艦是澳大利亞的,補給艦是西班牙的,連戰斗機都要靠美軍的F-35B撐場面。
英國國防部還好意思說這是"本世紀規模最大的部署",真是臉皮夠厚的。
英國海軍衰落到什么程度呢?脫歐后英國GDP被印度反超,軍費嚴重短缺。原本18艘主力艦,現在有一半都趴窩了;6艘驅逐艦里只有1艘能正常使用。這種裝備狀況下,英國海軍基本上已經失去了獨立遠洋作戰的能力。
就連那個耗資1.2億英鎊的"高桅計劃",實際上也就是個政治秀,真正的目的還是想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并覬覦南海資源。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面對真正有實力的對手時,所有的豪言壯語都變成了空話。
這樣的艦隊出海秀肌肉?從建造質量到編隊組成,從技術狀態到戰備水平,英國海軍的衰落已經到了讓人唏噓的地步。那個曾經統治七大洋的皇家海軍,如今連一支完整的航母戰斗群都拼湊不出來。
中國海軍的強勢回應
就在英國航母編隊在新加坡糾結要不要進入南海的時候,中國山東艦航母編隊正好結束了在西太平洋的實戰演習,滿員整裝地返回南海。
這次演習可不是鬧著玩的,山東艦編隊包含2艘055大型驅逐艦,單日起降架次達到90次,作戰效率已經逼近美軍水平。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遼寧艦與山東艦雙航母編隊剛剛完成了在黃海、東海、南海乃至西太平洋的"紅藍對抗"軍事演習。這種大規模的實戰化訓練,展現出的不僅是裝備水平,更是體系化作戰能力。
遼寧艦編隊已經進入東海,而山東艦編隊在6月22日返回南海,時間節點卡得恰到好處。
更讓英國人心理不平衡的是,山東艦選擇在香港回歸28周年這個特殊時間點開放參觀。想想看,香港這個曾經的英國殖民地,如今有中國自己的航母在這里展示"守護神"形象,這種歷史的對比實在太強烈了。
英國媒體氣急敗壞地指責這是"故意挑釁",但事實是這種慶祝活動早就計劃好了,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時遼寧艦就曾在7月8日、9日兩天向公眾開放參觀。
從技術層面看,中國的區域拒止能力已經相當成熟。永暑礁上的雷達站、東風-26反艦導彈構成的防務體系,讓英國艦隊全程都在中方監控之下。這種立體化的海上防務網絡,已經讓南海成為了中國海軍的主場。
在這種環境下,任何外來艦隊的活動都無法逃脫監控,英國航母編隊的"繞道而行"就顯得格外明智了。
中國現在已經有遼寧艦、山東艦雙航母布局,第三艘福建艦也即將服役,這標志著中國海軍正式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而英國呢?連一支完整的航母編隊都拼湊不出來,只能靠盟友幫忙撐場面。這種實力對比下,英國的"不刺激"政策其實是對現實的一種理性認知。
地緣政治的新格局
這次英國航母"繞道事件",其實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變化。英國放棄穿航南海,不僅僅是害怕與山東艦正面遭遇,更是對當前南海局勢的一種無奈妥協。
中國與東盟已經就《南海行為準則》達成共識,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都選擇與中國務實合作。
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的"自由航行"更像是一場單邊表演,既得不到地區國家的支持,也沒有實質意義。
連一直跟著美國跑的菲律賓,這次也對英國航母的訪問興趣寥寥,眼巴巴等著簽署駐軍協議的馬科斯最后也落得一場空。
中國海軍的崛起已經改變了整個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雙航母編隊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自由穿梭,展現出的不僅是技術實力,更是戰略自信。
這種能力建設的速度,讓傳統海上強國都感到了壓力。英國那種靠拼湊艦隊來刷存在感的做法,在這種新格局下顯得既可笑又可悲。
從經濟基礎看,英國的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脫歐后的經濟困境讓英國在國防預算上捉襟見肘,維持現有的艦隊規模都很困難,更別說擴充了。
相比之下,中國的造艦速度已經讓全世界刮目相看,這種"下餃子"般的建造能力,背后是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支撐。
看到這里,你是否也感受到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力量?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2025年的南海對峙,這180多年的歷史輪回,我國的變化如此之大,不由得讓我們自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