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均年收入87元”的貧困村,到年創收786億的超級經濟體;從連片草棚的凋敝山溝,到兼并18個村莊的“村域城市”!
這里的村民用“億”丈量財富,用產業顛覆鄉土,而背后的操盤手——村書記邵欽祥,更是以165億身家登上富豪榜
這個名為花園村的地方,究竟藏著怎樣的致富玄機?
草根的逆襲之路(1976-1981)
時間倒回上世紀70年代,彼時的花園村還是全國有名的貧困村。土墻茅草房,雨天屋里擺滿水盆接漏;泥巴路坑坑洼洼,走路都得小心摔跟頭。地少石頭多,種田等于白搭,天災一來,餓肚子跟家常便飯似的。
村民去鎮上賣山貨,得踩著泥漿路走三個鐘頭,背簍里的紅薯干常被雨水泡成糊狀。
1976年,22歲的邵欽祥當選大隊長時,心里憋著一股勁: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得想辦法把窮根子挖掉!
轉機出現在1981年深秋,由于交通不便,電路接不進村,當城里人紛紛用上電燈時,浙中山區卻只能靠蠟燭照明。
于是,邵欽祥敏銳察覺到了這個商機。下定決心后,他翻出全家積蓄,又說服堂哥和姐夫各湊500元,在豬圈旁搭起三間草棚,就這樣,一個蠟燭“廠”就成立了。
由于沒機器,只能靠手搓;銷路不暢,他就拉板車頂著太陽、踩著爛泥,低聲下氣求人買,累得腰酸腿軟。靠著不懈努力,這個被戲稱“三無作坊”的蠟燭廠,首年竟凈賺1500元——相當于當時30個壯勞力全年收入
當邵欽祥把分紅塞進貧困戶手里時,整個村子沸騰了。
產業帝國的裂變法則(1982-2009)
靠著這次成功,蠟燭廠的星星之火,逐漸點燃了花園村的創業狂潮,1985年,邵欽祥的服裝廠用4年賺到50萬,相當于給每個村民發了部“致富教科書”
木器廠、五金廠、磚瓦廠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到1990年,這個僅千人的村莊已冒出52家企業,花園村一時間居然有了“創業村”的雛形。
然而,小打小鬧的終究沒法成氣候,幾十個小廠就像散落的零錢,抗風險能力還真是不行,也造不出什么技術含量高的東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邵欽祥決定把這幫散兵游勇捏在一起,變成一支“正規軍”。時間來到九十年代初,他主導成立了花園集團,整合了村子的資源,誓要沖擊更大的市場,挑戰更難啃的骨頭。
實現集團化之后,邵欽祥將目光鎖定那些門檻高、利潤豐厚的行業。經過一番調研,他發現當地有深厚木雕文化,再加上當時不斷興起的高端紅木家具市場,邵欽祥知道,機會來了。
2004年邵欽祥先是帶人七下東南亞,用二十年積累的人脈打通木材供應鏈。2009年,他再次靠著東陽木雕的底蘊,砸重金建紅木城,全國客商、甚至老外都跑來搶貨,花園村一炮打響“中國紅木第一村”的名頭。
有了資本的邵欽祥帶著村民將服裝廠、家具廠越做越紅火,而邵欽祥想掙錢的目光又放在生物科技上。
在2000年的時候,他邀請中科院的教授在村里共同合作研發合成維生素D3。因為村里的老人腿疼得多,他想著如今條件好了,人們絕對會注重健康,所以他打算從最簡單的補鈣項目入手。
結果在一年后,花園村與中科院合作的維生素D3走向國際市場,邵欽祥光靠著賣維生素D3就輕松賺了上億。這下花園村可不是小打小鬧的辦小廠,擁有小企業的村落成了科技示范新村。
共同富裕的擴張邏輯(2004-2024)
如果說產業升級是花園村的“肌肉”,那“吞并”周邊十八個村子,就是它重塑“骨骼”的神來之筆。
這可不是行政命令一劃那么簡單。十八個村子,風俗習慣、利益訴求各不相同,要把他們捏合成一個“新花園村”,難度可想而知。
邵欽祥的手腕,高明就高明在,他不算政治賬,他算經濟賬,算人心賬。
他先用“胡蘿卜”開路:跟著我干,收入立刻翻番,水泥路修到你家門口,水電網一步到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比任何空話都有說服力。
接著,他又拿出“土地雙軌制”的定心丸。你可以把土地入股,年底拿分紅,躺著賺錢。也可以留著自己種,保留農民的根。選擇權給你,后顧之憂就沒了。
真金白銀的福利,像強力膠一樣,迅速把人心黏合在了一起。隔閡消除了,身份認同感建立起來了。“我們都是花園村人”,這句話,份量千金。這種治理模式,已經不是在管一個村,而是在運營一座微型城市。
如今的花園村,已經很難被稱為“村”了,白天高樓林立,晚上霓虹閃爍,各種連鎖品牌商店開在村子的主干道上,在這里你感受不到任何村莊的氣息,反而更像是一個微縮城市。
福利方面更是讓人羨慕,教育上,從幼兒園到高中,16年學費報銷,要是考上大學,獎學金那是相當可觀,要是考上個博士,那光獎金都足夠買房了。
另外,養老這塊兒更是花園村的“金招牌”,8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都有補貼,年紀越大,錢越多,到了100歲那老年人每年能領到一萬塊。
另外還有高標準的老年公寓,60歲以上的老年人要是申請的話,直接就能免費入住,水電暖都不用你操心。
除此之外,民居方面,花園村家家戶戶都搬進了統一設計的別墅,許多家庭甚至都配上了電梯,門口停兩輛小汽車那可真是司空見慣了。逢年過節的福利源源不斷,生活得那叫一個滋潤!
另外每個月還會免費發米、面、油、肉這些生活物資,村民們根本不愁吃喝。再加上什么建房補貼、獎學金,還有水電、煤氣、電話費的補貼,基本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村里的配套設施更是齊全,購物中心、電影院、圖書館、體育館一應俱全,一出家門,村里的連共享汽車隨處可見,
結語
從當年光景凄慘得只有87塊錢,到現在變成了年收入可達700多億的全國明星村。正所謂樹是死的,人是活的。邵欽祥帶著全村人成為致富能手,成就了一個村落的奇跡。
雖然花園村的奇跡難以復制,但它至少證明了一個真理:當土地與雄心碰撞,當傳統與現代交融,中國鄉村可以生長出比摩天大樓更震撼的奇跡!
就像邵欽祥常說的:“窮字不是刻在命里的,敢把身家性命押在時代風口上的人,才有資格改寫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