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有實質進展才是三國關系回暖的標志
別被表象騙了,他們笑著握手,可心里打的算盤比誰都精。中日韓關系到底是不是回暖了?真相可能讓人失望。
三月的東京外長會像是一場被安排好的戲。三國代表坐在一起,鏡頭里是笑臉、握手、鼓掌,場外卻是各懷鬼胎。
三方宣布要重啟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仿佛多年未見的親戚突然決定重修舊好。但真要說火候到了?還差得遠。因為沒有實質成果的自貿談判。
王毅在吉隆坡說:“期待加快重啟談判,高質量實施RCEP。”話雖然官方,可字里行間透著:這是中國對日韓態度的最后耐心。
重啟談判半年后,實質性文本仍未落地。日韓媒體雖密集報道進展,卻未見渲染“協議已簽”的浮夸操作。真要問一句:日韓準備好在貿易上擺脫美國的控制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尤其是日本,從來不把中日關系放在第一順位。他們心里最重要的,是怎么在中美之間找平衡,怎么用中國牽制美國,怎么用美國壓制中國。
這一招,他們玩得爐火純青。但玩多了,也就沒意思了。日本確實受制于美國,特朗普7月的新關稅政策重創日韓經濟,迫使東京轉向對華接觸。
但若因此認定日本“完全依附美國”則失之片面: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3月明確承諾“擴大雙邊經貿關系廣度與深度”,其戰略平衡意圖明顯。
突然轉向,既有避險需求,更因產業鏈深度綁定與技術互補性的客觀驅動。
韓國也差不多。李在明政府上臺后,立刻向中國拋出橄欖枝,邀請中國國家領導人訪韓,嘴上說著“重視對華關系”,背地里卻在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說到底,日韓對中國的態度,既有現實利益考量,也難掩戰略搖擺本性。
而自貿區談判這個事,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過去25年,談了無數輪,每一次都是高開低走。表面是技術問題,實質是政治立場。
尤其是日本,國內各路勢力牽制太多,親美派雖占上風,但和平派仍持續發聲。只要美國不松口,日本就不敢動真格。
現在的問題是,日韓在特朗普的壓力下,確實動了“找退路”的心思。但這個退路,是不是通向中國,沒人敢保證。
特朗普的風格大家都清楚,說變就變。今天敲你一棒,明天送你顆糖,日韓就會立馬轉身。這一切早就見怪不怪了。
更別說,美國現在已經把關稅當成了外交武器。越南、柬埔寨、甚至巴西都中招了。越南原以為能和美國達成11%的關稅協議,結果特朗普臨時加到20%,理由居然是“轉運中國商品”。
這不就是明擺著要切斷中國的外溢供應鏈嗎?日韓難道以為自己能全身而退?
所以,說中日韓關系回暖,得看實打實的進展。自貿區談判如果今年還原地打轉,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所謂的“對華友好”,只是日韓在美中之間的戰略搖擺。他們不會真正放棄美國,只會在利益受損時,短暫靠近中國。
中國早就看透這一點,但現在還愿意接觸,是因為我們知道,區域合作不能等。
東亞是世界經濟的重心,RCEP框架下中日韓關稅減免率已達86%,如果中日韓能真正建成自貿區,那就是對抗西方保護主義最有力的回應。
問題是,這樣的理想,不能靠中國一方熱情推動。日韓必須拿出誠意。不是嘴上說合作,手上卻在簽美日軍事協議,不是說想自貿,轉頭就在WTO起訴中國。
更重要的是,日本必須糾正它對歷史的態度。一個連過去都不愿徹底反省的國家,不可能真正走向未來。
他們不是要融入東亞,而是要重新主導東亞。這種心態不變,合作就永遠是空談。
中國可以接納日韓的現實考量,也理解他們在中美之間的兩難處境,但不代表我們會無限容忍他們的“演戲”。
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是試金石,能不能推進,能推進到什么程度,決定了三國關系的真實溫度。
如果到2025年底,三方連一個統一的談判框架都拿不出來,那就說明一切回暖都是假象。
日韓只是臨時避風,不是想長期合作。一旦特朗普給點好處,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掉頭。這不是夸張,是過去二十年反復驗證的事實。
只有當中日韓自貿區談出成果,日韓真正愿意為這片土地的未來做出選擇,那才是回暖。否則,一切都是虛的。
參考:港媒:聯手東盟、日韓,中國正為下一輪對美談判做準備——2025-07-12 15:22·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