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架美國軍用直升機降落在巴拿馬太平洋機場的那一刻,這個中美洲小國再次被推上地緣政治的火山口。
表面上,這是一場為期一周的例行聯合軍演,巴拿馬官員強調演習已持續23年,但誰都清楚——當美國陸軍黑鷹直升機盤旋在運河上空時,美國真正想威懾的對象,是5500公里外的中國。
(圖1)
特朗普四年前的威脅言猶在耳:"我們可以把運河(如圖1)拿回來。"這位習慣用推特治國的總統,總愛把巴拿馬運河稱作"美國的闌尾",聲稱中國正通過商業滲透"掐住美國的喉嚨"。
數據確實驚人:全球5%貿易量流經這條人工水道,其中40%是美國集裝箱。但現實遠比口號復雜,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自1999年收回主權后,始終保持著精明的中立姿態。當美國大使館要求拆除華為通信塔時,穆利諾總統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的小國生存智慧:"讓美國和中國自己解決問題,別把戰場設在我們的后院。"
軍演背后的協議藏著魔鬼細節。美國獲得使用巴拿馬??哲娀氐臋嗬瑓s不用像冷戰時期那樣長期駐軍——這像極了當代霸權主義的進化版:既要全球軍事存在,又要規避殖民罵名。
但巴拿馬人沒忘記歷史,1999年前運河區飄揚的星條旗,至今仍是民族記憶里的尖刺。如今美國大兵帶著"保衛運河安全"的名義重返,本土抗議者舉著的標語一針見血:"鱷魚的眼淚比五角大樓的承諾更可信。"
(圖2)
事實上,美國所謂"安全技術替代"計劃,本質是數字時代的門羅主義。當中國企業在達里恩省豎起通信塔(如圖2)時,美國看見的不是信號覆蓋,而是解放軍切斷美軍通信的噩夢。
但巴拿馬安全部長透露的細節更值得玩味:這些塔樓十年前就用本國資金建成,美國后來才以"軍事安全標準"為由要求改造。這種事后干預,與其說是防范威脅,不如說是宣告勢力范圍——就像在自家草坪插上"禁止非法侵入"的標牌。
運河管理局的通行費定價權,才是真正的權力密碼。
當特朗普嚷嚷"沒有美國運河早就不存在"時,他故意混淆了歷史債務與現實主權。今天的運河運營者深諳平衡之道:對中國貨輪給予商業折扣,同時保證美軍艦艇優先通行。
這種精算師式的中立,讓巴拿馬在兩大國間賺足了真金白銀,也埋下了更大隱患——美國陸軍手冊里,"確保戰略通道安全"的條款,隨時可能成為軍事干預的借口。
(圖3)
如今特朗普(如圖3)已經重返白宮,他那些關于"奪回運河"的競選演說很可能在未來某天變成政策草案,屆時巴拿馬面臨的選擇,會比拆除幾座華為基站殘酷得多。
而中國的對策或許藏在"一帶一路"的賬本里:當中國持有運河兩端港口經營權時,任何軍事威懾都要付出經濟代價。眼下穆利諾政府正走在鋼索上,既要借美軍演習安撫美國,又要用主權宣言對沖國內民憤,更得確保中國投資不會突然撤資。
這場圍繞81公里人工水道的博弈,本質是21世紀大國競爭的微縮景觀。美國試圖用軍事存在抵消中國的經濟滲透,中國則以商業布局破解傳統勢力范圍,而被夾在中間的巴拿馬,正在證明一個殘酷的地緣政治定律:小國的自主權,往往只是大國默許的臨時狀態。
總之,當有人強調演習"尊重主權"時,他們沒說的是,真正的主權從來不在軍演協議里,而在導彈射程與外匯儲備的比值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