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一個可能會直接影響你錢包的大事兒,化債真的開始了。可能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這個詞兒,但是它和你的工資、房貸、消費能力,甚至中國未來經濟轉型的關鍵節點都息息相關。
什么是化債呢?
化解債務。實際就是用低息的長期的債務去置換高利息的短期債務。
比如你欠了一家小貸平臺20萬,年利率是10%,一年內就要還。臨近到期你還不上了,于是你就去銀行借了20萬,利率只有3%,分三年慢慢還。你用這筆錢,把小貸公司的這個高息短債給先還了。
債其實還是那筆債,只不過你可以喘口氣了,聽起來像是拆東墻補西墻,但是它確實能幫你省下了利息,拉長了還款的周期。所以你暫時可以不那么難受了,現金流也稍微寬松了一點,這就是財政化債的本質。
為什么現在要化債?
一個字,拖。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截止到2025年一季度,中國的國債余額已經達到了35萬億,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已經接近了50萬億。到底有多少債務呢?
中央政府的國債35萬億,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具體的數字是47萬億。居民的房貸余額37萬億,企業債120萬億。特別是很多地方財政連工程款、采購款都付不起了。
那企業收不到錢就沒有辦法發工資,員工沒有工資,自然就沒有辦法消費。于是這就形成了連環的拖欠,企業欠企業、財政欠企業、企業欠員工、員工欠自己,這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真實的經濟困境。
所以政府化債怎么會影響到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呢?
第一,如果政府的財政把錢給到了企業,那企業回款了,自然就能夠發工資和獎金給到員工。那員工的房貸或者房租的壓力就可以減輕了。如果化債再加上政府的利率下調,那么老百姓的房貸利率未來還可能下降,壓力就會更小一點。老百姓有錢了,它的消費能力就可能會回升。企業發錢了,個人就有錢了就敢花錢,這是真正的內循環。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警惕一件事情,化債不等于放水。但是化債有可能最終讓你多花錢多消費。化債本身不直接向市場注入貨幣,但是它畢竟通過這樣的鏈條釋放了流動性。
如果你是企業的老板,那你省下的利息你就更愿意多進一批貨。如果你是上班族,那么你的工資穩了,或許你也敢買一點以前不舍得花的東西。于是消費就回來了,那么價格就慢慢的漲起來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化債不是放水,但省下來的錢可能變成真金白銀的消費。
這里有一個關鍵,很多人就會問,政府債務我能理解,但是居民的房貸是我們自己欠銀行的錢,怎么也要算進來呢?
這正是今天我接下來要講的關鍵點,居民的房貸不是小事兒。你要知道,中國的問題不是政府債多那么簡單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從政府到企業到居民,幾乎每一層都加了杠桿。
咱們先來看全景式的債務分布,債務主體是中央的國債,約35萬億,單位是人民幣,地方的顯性的債務是47萬億人民幣。那城投的平臺,我們叫做隱性的,這里面隱性的預估是10到50萬億。居民的房貸37萬億,企業的債務超過了120萬億。這是根據標普調查的數據。那這些債務構成了一個橫跨政府、企業、居民的堰塞湖,共同卡住了中國經濟的流動性。
咱們接下來重點說老百姓的房貸為什么必須重點關注?因為這37萬億的房貸,本質上鎖死了中國居民的現金流。
我們很多人的工資,三分之一發下來就得去還房貸,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的可支配收入就下降了,可支配收入一下降,于是你的消費信心肯定就不足。于是整個社會來講,內循環肯定就變弱了,你不消費,我也不消費,刺激誰呢?
然后我們就會發現,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無法傳導到底層,政策傳導的效果變弱了。所以基于居民貸款的化債,不是說政府要把老百姓的債務給扛了,而是說居民的高杠桿是整個經濟系統卡脖子的一環。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中國的問題,不是哪個環節的債多,而是整個系統被債務結構鎖死了。
中國債務的三大高壓區。從國家層面上來說,是國債、地方債、隱形地方債。從老百姓的層面來說,除了房貸,還有教育貸,還有信用貸。對于企業來說,那就是應收賬款、融資債,還有平臺債。所以這張圖反映的就是中國三大債務高壓區的系統性失衡的表現。
你可能已經聽說過了,美國國債也37萬億美元了,中國35萬億,雖然單位是人民幣,但看起來也真不差。我們來仔細拆一下結構。美國的債務問題其實集中在聯邦政府,地方債很少,居民端的杠桿可控,而中國是三頭高杠桿,政府、企業、居民都很沉重。特別中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地方政府的債務太龐大。
我們在這里著重對比一下中美兩國的地方債有什么異同。首先在中國,地方債基本上我們都默認它是剛性兌付的。但是美國不一樣,美國地方政府是可以破產的,比如美國的底特律就破產重組洗牌了,還不上地方政府你就破產。
但是在中國,地方債的背后,就是剛性兌付的信用承諾。誰敢讓地方政府真的破產,那會造成怎么樣的社會影響呢?所以,中國的地方債不僅比美國來講規模更大,而且缺少釋放壓力的閘門。還有中國的地方債有大量的隱形地方債,比如說之前各地政府的地方城投公司,本質上是公司,但是他們的借貸行為卻仿佛有地方政府在背后的背書。所以這部分的債我們叫做隱形債務。但是美國沒有這種隱形的,所以它的市政債整體上地方債的規模是可控的。
那在中國,縣市一級的地方債就由省級化解了,省級由中央化解了,我們這個等于叫大量的上移。但是美國,聯邦不給地方政府兜底,你還不上,你就破產。所以他們相對來講,地方政府的財政結構相對比較透明,這就是中美兩國在地方債上的重大的區別。
那35萬億人民幣的中國國債都是誰買的?這個問題也是關乎一個更大的命題,就是中國國債是內債還是外債,答案是基本都是內債。
好,那誰在買中國國債?
我們來看一下買家結構,60%多是銀行體系,包括咱們的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然后是保險公司,還有社保基金,外資也有,但是占比非常小,大概只有3%左右。這就是咱們中國國債的整體的買家的結構。
那普通居民占比非常少,這就跟美國不一樣了。那我曾經專門出過一期節目,介紹美國國債,美國國債是全球買家參與的,各國的央行,還包括像各國的主權基金,比如沙特,還有全球的養老金,還有大的ETF都在買。那中國的國債等于都是咱們自己家的內循環。
那這帶來兩個特點。
第一就是外部沖擊小,別人拿不到中國的命門。
第二個,長期壓力大。
因為你是給自己在打欠條,就好像你從自己家的信用卡倒騰現金,短期看沒有壓力,但是長期的利息還有本金你都得承擔。所以我們才說,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高杠桿內循環的系統。短期不會爆,因為咱們都是內債為主,但是長期來看,系統性僵化、流動性堵塞是屬于一種慢性病。
那中國的化債到底要怎么進行呢?
中國現在正在進行的這一場化債其實可以看成是正在打通一個國家級的資金循環鏈,頂層就是政府財政,中層是企業,底部是居民家庭。最終的目的是讓居民去消費。
好了,頂層的政府通過化債省下來利息,把這筆錢拿去清欠,償還給企業,企業收回了貨款,給員工發工資。這樣這些員工代表一個個普通的家庭,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那么就有消費的信心,就帶動了消費的回暖,從而讓企業賣出去更多的東西,這樣的循環就通了。這一來一回的化債就是要打通這個環節。
論區有很多人問,老師,我現在是不是應該趕緊還房貸呀?別急,我們得冷靜分析。
如果你早年貸的是高利率的房貸,比如說4.9%,5%以上的年化了,那么在未來利率大概率會下行的背景之下,提前還房貸確實可以省下不少的利息。但是反過來,如果你的手頭上現金本來就不多,又擔心未來物價會上漲,機會成本會走高,那么你現在保持現金流反而更重要,就不用那么著急去還房貸。
畢竟,隨著中國經濟的復蘇,溫和通脹大概率會成為主基調,這就意味著錢的流動性和使用效率比靜態省息更關鍵。所以,提前還房貸不是一定要,而是要看時機,看條件,合適了再做。
接下來,咱們順便看看其他國家都是怎么化債的。你看這個日本,它就是靠著超低的利率,加上央行無限的買國債,債還在,但是利息幾乎沒有負擔了。那美國,美債的問題咱們已經多次聊過了,它就是方法很多,要不然就是QE印鈔,要不然就是美聯儲買國債,現在又有了這個穩定幣這個新概念去化債。
所以中國這次相較之下,咱們主打一個結構性化債。也就是說把市縣財政的舊債轉給省里,再轉給中央統一信用,統一利率,然后精準的清償欠企業的錢。比如說湖南的200億,云南的300億,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解鏈式化債,一環一環的拆解這個債務的堰塞湖。
未來咱們的方向是什么呢?
化債加擴內需加提信心,三管齊下。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如果你是企業主,那就盯準地方財政的付款節奏,別錯過回款的窗口。如果你是上班族,那要留意自己的行業現金流的狀況,提前準備應對方案。如果你是投資者,可以關注財政發力的板塊和債務結構調整當中的機會。
總結一下,現在中國國債的絕大多數是由本國銀行系統在買單,外資占比不到3%,這是一個典型的信用自循環的結構。政府發債、銀行買入、財政回流、再發債,短期內風險不高,但是長期會導致信用僵化,資金傳導的效率越來越差。
所以中國的化債是一場看不見的錢包戰爭,它不靠放水,而是靠精細化的債務重組。把系統打通,你我的工資、貸款、消費能力、投資信心都可能因為這場重構而發生微妙而深遠的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